第49章 第49集《妙法蓮華經》(第4/6 頁)
提心,你也跟著我發菩提心;我修六度,你也跟著我修六度。我們透過積功累德來超越生死輪迴。但這個地方有個問題,法大機小,“而不信受”。我們前面說過,我們長時間在三界輪迴的人,就是“深著世樂,無有慧心”,根鈍遮重,善根淺薄,煩惱又重,所以在修習善法的時候,對五欲的快樂還是深生染著。
也就是說,大乘的圓頓止觀是不改變環境的,它要中道。就是你不能偏空也不能著有;你既要“猶如蓮華不著水”,又要“亦如日月不住空”;你既不能離開三界,又不能貪求三界。這對我們生死凡夫來說太困難了!就是說,你不能改變環境,但是你又要從這個地方去歷練,這樣子法太高深,根機承接不住,所以這個法不合適。就是,直接修行華嚴的大乘,對我們根機薄弱的人是很難信受的。這第一個。
所以佛陀放棄了這個方法,舍幾。
那佛陀怎麼辦呢?必須施設方便,要把標準降低。菩提道不可行,那好,那就修出離道。“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佛陀說,既然中道的智慧、空有無二的智慧我們沒辦法接受,好,那我們就修出離道,講到三乘的空性。
諸位!治亂世用重典。我們前面說過,一開始不要要求圓滿,契理對我們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契機,稍微有點偏空都沒事,就是偏重空性。既然你一定要先對立——我們以前就在有相里面分別,後來產生了顛倒,所以要先離相,為說三乘法,就是修空性之法。
空性之法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令諸眾生,知三界苦”。出離之道,第一個就是你要先了解你自己的環境,就是三界的果報是痛苦的,這是一個重點。因為沒有出離心,你修空觀也沒有用。就是你要有意樂,你要有一種離開的意樂。修行先有大方向的目標,才有所謂的過程的方法。大方向的目標就是先要出離,所以採取的方法才是我空的智慧。所以佛陀先講苦諦,知苦,然後講到各式各樣的出世間道,講到斷集、慕滅、修道。那麼,我們透過四聖諦產生決定——決定不疑的理解,“若心決定”,慢慢地就能夠成就,“具足三明,及六神通”。這三明六神通就是聲聞的功德,就阿羅漢。
當然,阿羅漢有些是慧解脫阿羅漢,是沒有神通的,這是很少數。小乘人一般都是有神通,至少有初禪以上。一般來說,俱解脫的阿羅漢是有初禪以上的禪定,所以他成就阿羅漢以後,除了涅盤寂靜,他有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還有宿命通、漏盡通,六個。
當然,前面五通,漏盡通除外,都是通外道。但是三明只有聖人。三明是什麼呢?
在六種神通裡面,宿命明。宿命知道過去,外道可以看到你過去的。說,你前生是從天人轉生過來的,叫做宿命通。但是宿命明,他可以知道你為什麼生天,你在天上到底做了什麼事,所以你今生才投胎。他會把各種因緣看得清清楚楚,前因後果,就是明。第一個,宿命明。
第二個,天眼明。天眼明看未來,他也會知道你的未來:因為什麼因緣過去,你會怎麼怎麼遇到誰,然後來生的因緣。
第三個,漏盡明。你可以自己了知自己,已經是斷除見思煩惱。這個明跟通最大的差別就是:明,只有聖人的智慧才可以產生明。
“有得緣覺”,這是辟支佛;或者成就“不退菩薩”,這是別教七住以上的菩薩,斷見思。
也就是說,佛陀一開始用中道的實相,對我們一個煩惱粗重的人來說是不適合的,就是我們沒辦法做到“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我們必須怎麼樣?採取對立。就是生死是雜染法,四聖道是清淨法,我們要把染淨先切開來。我們一開始不要求中道,對立一點都沒關係,把染淨先分開,透過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重點在於“若心決定”,這關鍵了!
有很多居士私底下跟我講說:師父!厭離娑婆這件事情不用修習。你看我一輩子,我結婚以後到現在生了那麼多小孩,一路栽培他們,我吃盡了痛苦。我的人生經驗就可以告訴我“知苦”。這個觀念不對!諸位,生命經驗是片段的。你今生,就不要說給你活八十歲,就是給你八萬歲,你所嚐盡的因緣也是人生裡面、三界裡面的小片段。但是,你思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遍整個三界的果報,上至諸天,下至三惡道。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不學佛法,完全憑生命的經驗,你這種對痛苦的覺悟是不確定的。不確定,我們舉一個例子。佛陀在講到八關齋戒的時候,他講一個公案說,“如狼守齋”。說有一隻狼住在一個山洞,這幾天連續下了七天的大雨,下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