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第94集《妙法蓮華經》(第5/7 頁)
,只是這個沒有辦法花開蓮現而已。就是說,當你在讀誦《法華經》、思惟《法華經》的時候,你要知道,你未來的萬德莊嚴就是從你這個時候開始在成就了,慢慢成就了。所以佛陀說“是則為難”。
我們看結示,結示妙法難遇。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佛陀親自說“我為佛道,於無量土”,我成就佛道以來,我曾經到十方世界去“廣說諸經”。那麼在釋迦牟尼佛自己的成佛經驗當中,所說的經典,此經最為第一。當然,這個地方的第一指的是絕待論妙,因為它有總持的效果。《華嚴經》也很不錯,但是《華嚴經》它還是屬於相待論妙,它是單向的功德。那當然《華嚴經》的功德是不可思議,《華嚴經》是法身菩薩境界,雖然單向,但他理觀已經成就了,所以他不強調理觀了。理論上是先學《法華經》,才有這個資格修《華嚴經》。因為《華嚴經》講到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他六度功德是互含互攝。他修佈施,他同時具足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修一個,具足無量的功德。但是從凡夫的角度,你也修不來。所以,凡夫的角度,《法華經》對你來說第一,因為你先了解這個總持的清淨心、菩提願。所以你能夠受持《法華經》,你已經開始怎麼樣?受持佛身了。看到沒有?佛陀跟你保證,你受持《法華經》,你未來的佛身已經開始醞釀成就,就是蓮花裡面就有蓮子了。
所以佛陀講出六難,六種難。六種難,古德把它總結成兩個:
第一個,從法的角度談難。因為其餘的經典都是帶方便顯真實,《法華經》以外的其他經典,包括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都是帶方便。帶方便當然就是方便道,有所得,佛陀給我們安樂道、解脫道、六度的功德等等。只有《法華經》是純明真實,它是直接契入真如本性,直接,不跟你講那些枝枝葉葉的事修了,直接契入理觀。所以這個法,你很難聽聞。
第二個,約人論難,難信難解。你聽到以後,你也不見得能夠接受。我們凡夫,喜歡一個馬上的回報,這是我們的習氣。我們在修佈施的時候,可能已經在想來生的快樂果報;我們在持戒的時候,可能在想我來生的尊貴色身等等。我們好樂一種有所得的果報。這種情況就好像一隻海豚,對不對?海豚做表演的時候,它要主人馬上給它一隻小魚吃,就是表演完以後要給它。所以我們永遠吃到小魚。為什麼?我們很難有長遠的佈局。
所以,一般人為什麼難信難解《法華經》呢?因為他眼光太短,他想的就是這幾生的事情。我今生很痛苦,所以怎麼辦呢?不行,我來生不能再這樣過了。我做義工,你們不要做的事我來做。從事修的角度,這個人難能可貴。那佛陀為什麼說它不難?因為他事修的目的在於,他馬上要把這個事修換成結果,所以他就產生不了大的功德。
反正,諸位!你只有兩個選擇。你要追求果報,那你就要放棄佛道。因為你追求果報,你心就有所得,就開始動,心動,仁者心動,你就開始攀緣你未來的果報,結果真如的門就 close,就關起來。你說我什麼都不需要,我所有修行的目的只有一件事情——開顯清淨心、發起菩提願,真如門就開啟了。
所以,如果你希望啟動真如本性,你要做一件事情,把你這種向外攀緣的有所得心改一改。就是說,你要追求果報,你就失去真如;你放棄果報,真如就親自回報你,那麼你就是受持佛身,就這樣子。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想清楚,就是向外是單向功德,向內是佛陀的三身功德。
辛二、結釋勸意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佛陀第一個勸募大家能夠受持,自受用。“諸善男子”,在我滅度以後,如果有誰能夠發心,信解、受持、讀誦《法華經》,那麼你應該在十方二世諸佛前面心念口說,立定誓願。因為怎麼樣?有願力你才能夠有恆心地長久地受持下去。這個是講到自身的受持。
看第二段,諸佛稱歎。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嘆
《法華經》是難信難解,也很難受持。如果你能夠信解,又能夠受持而能夠隨文起觀,那麼釋迦佛表示歡喜讚歎,十方諸佛也歡喜讚歎。如是之人是為十方諸佛所稱歎,因為你願意回家,當然做父親的是歡喜的。因為怎麼樣?佛種不斷了,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