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19集《妙法蓮華經》(第5/7 頁)
在要把它拔除,你說拔除就拔除?那這樣子,什麼叫因緣所生法呢?那因緣的力量還在不在?那個因緣不斷地燻修,那個力量,你說不要就不要?所以佛陀很厲害,佛陀說,不要處理!這個鏡子太多灰塵了,咱們不擦灰塵,你安住在鏡子就好了。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空觀的妙,在那個“離開”那個字,離相清淨。你把那個“離”字參透了,你就知道怎麼樣去面對你的過去了。
面對過去是“消極”,那怎麼開創未來呢?人生總有個目標引導。成佛,把佛陀的相狀拿過來,啟動十如是。從現在開始,醞釀成佛之道,先有內善根再有外善根。所以,真正會修行的人是由內而外。不會修行的人是從外而內:我沒有佈施的善根,我先從佈施的行為開始修,慢慢慢慢佈施行為修久了,哦,我自然有善根——鈍根人!由外而內是最慢的。利根人是建立佈施的善根,再去行佈施的因緣,叫做理觀帶動事修。
所以,整個一心三觀就是:離相清淨,走出過去;借相修心,開創未來。就兩句話就說完了。我們本經的“妙法”就是這樣修,就建立心中的理觀。
可以開始提問。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師父剛才做了一個練習,就是以敲磬的方式來體驗一下,面對因緣所生法時我們應該如何安住。可是弟子自己的經驗是,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習氣就是很容易跟相狀黏在一起互動,會跟它互動。
【師父】沒有這樣互動,就好像沒事幹一樣。對不對?
【學員】是。所以在歷緣對境的時候,如果要馬上能夠像剛才師父帶領的這種練習的方式,就是安住,其實相當不容易。
【師父】是。
【學員】就想請師父再引導一下,就是說,我們每天在做早晚課的時候,是有什麼樣的練習或是具體的練習方式,能夠讓我們深化這個概念,然後可以慢慢慢慢地運用到生活中?
【師父答疑】這個問題不錯。
我們剛剛講到這些觀念,都是靜中修。一開始,我們栽培一個菩提善根,你不能把這個幼苗就直接丟到暴風雨,你要在溫室中栽培。所以,剛開始栽培善根的時候,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試著離相、找到本來面目的時候,請大家先走進佛堂,開啟冷氣,關掉手機。你可以先拜拜佛,念個佛,持咒一下,把心靜一靜,然後再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回過家,所以剛開始有點困難,但是你要強迫你自己。你老也不回家,你就沒希望了。所以,剛開始,我們只能夠在一種非常安穩的環境回家。一開始不要像小孩子,就想要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結果完蛋了!知道吧?
剛開始先在安詳寂靜中修學。這第一個。你只要有過幾次體驗,曾經回過家,不管這個家是不是有回到位,回百分之五十就不簡單。
當然,它這種一心三觀有個問題:它很難相續。那就要配合一些唸佛、持咒來輔助,所以理觀跟事修是相輔相成。比方說,我們觀一下,到位了。但是禪宗說,相續也太難。不是隻你才這樣子,開悟的人也是這樣子。所以他們開悟人為什麼要躲在深山?你看六祖大師,他在那個五祖的時候就開悟,他講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有五種“何期”。他開悟了,在山中躲了十六年,長養聖胎。那我們現在沒有時間長養聖胎,怎麼辦呢?配合唸佛、持咒。觀一下,然後提起佛號;再觀一下,提起佛號,安住佛號。雖然佛號不是家,但是至少會幫助你離相。就是用佛號的相狀來取代所有的相狀,好歹佛號的相狀好過你打妄想的相狀。所以他這個是這樣:他觀一觀,事修;事修一下,觀一觀。所以它是要配合的。
當然,我還要強調,剛開始先在寂靜處把心中的觀照力培養起來。當然,我們開啟佛堂,可能又開始“仁者心動”。我跟你講,很正常,就是這樣子。修行都是進三步、退兩步、進三步。就是說,你失敗了,在佛前懺悔:我弟子這次沒做好,我向佛前懺悔,我發願下次一定要進步。下次再歷練,欸,有進步了!我以前生氣生了五分鐘,現在生氣變成四分鐘。有進步了,給自己些鼓勵!修行本來就這樣,理可頓悟,事要漸修。誰一開始就到位了?
但是關鍵在哪裡呢?關鍵你掌握一個正確的方法。你開始怎麼樣?慢慢進步,好過你方法不對,毫無希望。這樣懂嗎?千萬不要想說,你坐在那邊五分鐘你就要馬上怎麼樣。沒那麼簡單。但是你已經把你佛陀的功德那一道門開啟了,恭喜你!你有資格叫做“真是佛子”,你已經走在佛的道路上。當然,這個道路還有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