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22集《妙法蓮華經》(第3/7 頁)
有的言辭,都是一念心性具足,所以發動出來。就是,雖然“方便有多門”,但是它的方向是很清楚的,就是清淨心跟菩提願。就是依體起用,從一念清淨心的角度而開出無量的法門;眾生從無量的法門回到清淨心。就是一個這樣的過程。
你現在把這個道理弄清楚以後,我們可以開出真實相了,佛陀開始講真實相了。就是說,到目前為止佛陀講了兩件事:一個權法,一個實法。權法就是因緣果報的修證,實法就是一念心性的安住。這兩個怎麼融通呢?這個就是下面的重點,也是本經的重點。
有人說〈方便品〉是整個《法華經》前半段開權顯實的核心,那麼這段經文是整個〈方便品〉的核心。也就是說,你把這段經文弄清楚了,半部的《法華經》,什麼叫開權顯實,你就瞭解。開權顯實就是你怎麼把因緣修證的權法跟一念心性的安住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你怎麼把佛陀所現的瑞相跟那一道光明圓滿地結合在一起。怎麼結合,這以下經文要說明了。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這段經文我們先做理論的論述,再做實際的操作。
“止!”佛陀就止住舍利弗說:“不須復說。”我知道你現在有很多話要講,你有很多疑惑。你先不要講,我先告訴你權法跟實法的關係。佛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這種權實二法的操作是怎麼回事呢?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就是,當我們把因緣的修證跟一心的安住合起來,這個就是諸法的真實相,就是圓滿的相狀、圓滿的功德。
那麼什麼叫諸法實相呢?所謂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乃至於本末究竟等。前面的“如是相”到後面的“如是報”不離開一念心性,妙因妙果不離一心。我們解釋一下。
為什麼這個十如是是諸法實相呢?天台的慧思禪師有三轉讀法。
第一個,我們看“如是相”這三個字,他是把它念成“是相如”,把“如”拉到後面。“是相如”,這個相是如。當然這個道理也是通於“是性如”乃至於“是報如”。這個是發明一心三觀的空觀的意思,就是發明清淨不變之體。這個就是實法,就是“一切法是如”。這是第一個概念,這是空觀。這是所謂的實法,清淨心。
第二種,如果你把它解釋成“如是相”,那就是一心三觀的假觀,顯出因緣果報的差別相狀。這個就是“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因緣果報”。
第三種讀法是“相如是”,一切法是“如是”,那表示中觀。清淨心不礙因緣果報,因緣果報也不礙清淨心,兩個同時存在,不互相妨礙。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這是“相如是”。
慧思禪師說這段經文有三種讀法,如果你是“是相如”,把一切法會歸到如,那麼當然就是空觀;把一切法會歸到相性體力作的差別,那就是假觀的因緣修證;你把空假兩個合起來,就是中觀。這個是理論的解釋。
這諸法實相是很好用的。就是說,你操作這個,會很快地讓你能夠破妄顯真。諸位!回家的路是不一樣的,真的是有快慢。沒有快慢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判教。《法華經》憑什麼判作圓教?就是你用它的方法,達到的效果,一天超過別人的一劫,日劫相倍。它的方法叫做妙。如果你不用《法華經》,你慢慢耗,也是可以;但是這個法門,就像你坐在一個鹿車。鹿子推的車子跟大白牛車當然進步不一樣。
我們今天把這個諸法實相的操作會歸到淨土。淨土宗的心性,一念心性觀,第一個當然就是空觀。空觀的意思就是離相清淨。當然這個重點在離相,因為你這個相狀是怎麼離開的,很重要!你要離開得不對,會錯損菩提,後面的假觀就有障礙。所以我們在修空觀時一定要注意:空掉煩惱妄想,但是保留菩提的作用。
所以它這個離相,古德解釋它,多兩個字,叫做“見相離相”。這個很重要。我解釋一下。比方說在虛空當中,我們的一念心性就像鏡子一樣,在大地有一個鏡子。那麼鏡子就有兩個動作:第一個,見相。我們要把我們所經歷的相狀先現出來,比方說,他是一個喜歡錢財的人,我們就必須把財富在空性裡面現出來。哦,“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這個財富在一念心性(就像鏡子)現出來以後,然後你就觀想,它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的,它是本來沒有的。這個時候,離相。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