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第103集《妙法蓮華經》(第4/7 頁)
譬喻。說有一個人到山上去,發現一個很大的石頭。這石頭非常大,幾乎像一座山這麼大。面對這麼大的石頭,他怎麼辦呢?他心中就打妄想,他心中出現一個影像。他為了把這個影像實現,就拿這個斧頭,把這個石頭,今天鑿一點,明天鑿一點,結果幾十年後,終於把他心中影像鑿出來了。鑿出什麼呢?一隻小小的牛,一隻小小的羊。他把大部分的石頭都給砍掉了,只留下一個小牛、小羊的形狀,大部分的石頭都沒有了。
就是說,諸位!我們做佈施也好,做持戒也好,其實我們只要跟真如的一念的無所得的清淨心、跟菩提願相應的時候,你本來可以成就廣大回報的。但是我們心中老想著來生的快樂,結果呢?你就像一個大石頭,結果變成一個小小的牛羊的相狀。就是,追求回報,結果就是被因緣法給限住了,就被這個果報給限制住了。但是你今天把因緣放掉, 那真如的門就開啟了,真如就回報你了,就從真如的功德去回報了。
這個是觀行的善法。前面是斷惡,這個修善。
壬三、頌行成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這地方講到“頌行成”。“頌行成”就是頌我們透過前面的口業的止跟觀所成就的這個口業的功德。
在我滅度之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蓮華經》……我們今天能夠根據如法的止跟觀來演說《妙法蓮華經》,怎麼演說呢?
“心無嫉恚”,心中沒有任何的嫉妒跟瞋恚。前面講到輕慢,就是包括嫉妒跟瞋恚引生的輕慢。你內心沒有嫉恚,你外境就沒有種種的苦惱障礙;你心中沒有任何的憂愁,你外境就沒有人反對、罵詈你;你心中沒有任何的怖畏,那就不會招感惡人對你的刀杖的傷害,乃至於被擯出的各種問題。為什麼?因為你內心“安住忍故”,你依止清淨心、菩提願所生起的忍辱衣能夠善巧保護你。這個地方講到遠離四過。
我們看第二段,結示行成。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我們遠離過失而生起善巧說法,乃至於不求回報,會有什麼結果呢?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我們透過前面的止跟觀來調伏、引導其心,這樣子就能夠在今生安住口安樂行。以如此的止觀的說法,這個人的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能夠招感未來無量無邊的功德,無量無邊的安樂。
這段經文,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內無過則外難不生。如無臭物,蠅則不來”。就是說,我們有很多的災難,當然跟業力有關係,但諸位我們要知道,其實我們的業力是怎麼回事?其實我們前生的業力叫做什麼?叫做業種子,它是一個種子位。你要把它啟用,你必須有今生的煩惱。世間上只有業力是不能得果報的。你看阿羅漢,阿羅漢他怎麼就沒有生死呢?難道他生死業都業盡情空了嗎?未必。他才修了六生,他無量劫輪迴生死,那麼多的業力,他六生就把它結束了嗎?不是!因為他內心不起見思煩惱,所以這個種子它枯萎了。所以蕅祖意思就是說,你內心沒有過錯,你就不容易招感這種罪業,就好像你沒有臭穢的東西,你就不會招感蒼蠅過來。
這個地方很重要!諸位!這個四安樂,它的重點在內心的離開過失。就是說,今天你不去批評別人,雖然你有那個業,你就不容易招感別人批評你;你心中沒有憂愁,你就不可能招感罵詈你的人。所以,先端正其心,因為業力跟妄想是相互作用的。佛教的態度,不要試圖去改變業力,因為你生死凡夫挑戰業力,那你是以小去挑戰大。但是你改變你的思想,你讓你的內心是真實的、沒有過失的,你就不容易招感那些重大的過失。就算你有過失、有罪業,它也起不了太久,因為你不跟它互動。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內心無過,外難不生。他那個思想是這樣子的。這個是我們在修習口安樂的時候要注意的。
這個是口安樂行。口安樂行用兩句話總結了,就是:止,遠離輕慢;觀,就是具足善巧。一方面遠離輕慢,一方面具足善巧。這個是斷惡、修善。
庚三、意安樂行 分二:辛一、長行;辛二、重頌
辛一、長行 分三:壬一、釋止行;壬二、釋觀行;壬三、結行成
先看長行。長行當中也是分成止跟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