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第133集《妙法蓮華經》(第3/7 頁)
巧的權智,佛陀大悲善巧。你看佛陀講話之前先摸摸頭,安慰他們,鼓勵他們一下,對佛陀來說是慈悲善巧。那麼對菩薩,被摸頭,這個頭叫做真如的實智,菩薩用一心真如的實智來納受,所以這個就產生感應道交了。
佛陀的慈悲,那麼菩薩用一心真如,就是產生了感應道交。這個地方就表達了授受雙方都殷重而且懇切。授法的佛陀跟接受法的菩薩雙方都殷重懇切,是這麼一個情況。
己二、釋付囑意
我們看下一段的“釋付囑意”。佛陀為什麼要以手摩頂,如此慎重來交付此法?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
為什麼要如此慎重呢?因為佛陀有三種的法寶:第一個,佛陀“有大慈悲”。佛陀的內心,入慈悲室。第二個,“無諸慳吝”。這段,佛陀著忍辱衣,都能夠安忍一切的障礙。第三個,“亦無所畏”。這個就是坐法空座,無所畏懼。蕅益大師說,因為佛陀安住在弘經三軌,所以能夠如法地弘揚《法華經》的法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那麼,《法華經》法門,它的特點在哪裡呢?
就是,在你凡夫位的時候,你就必須要建立佛陀的中道智慧,這就是六而常即。你說,這是佛陀修的。不是。你因地就要修了。你的智慧叫做名字即的中道實相智慧,佛陀的智慧叫做究竟即的中道實相智慧,你們兩個要是同一個家人才對的。
這個中道智慧是一個總說。它開出來有兩個別相:第一個,“如來智慧”,是講了一心即假。第二個,“自然智慧”,是講一心即空。
我們先講一心即空,這自然智。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即空觀。諸位!《法華經》的空觀跟小乘的空觀的差別:小乘的空觀是滅色取空,它把因緣法滅了,它空性才出現。《法華經》的空觀它為什麼不障礙,而可以跟一切法共存?它叫離相。就是我不執著你,你對我就不能構成障礙了。你存在你的,你走你的,我走我的,煩惱走煩惱的,我不隨你妄轉。所以,它的清淨叫做離相清淨,不是叫做滅相清淨。這是即空,叫自然智。
那即假呢?清淨以後怎麼辦呢?你就可以怎麼樣?用這些假相,借相修心了。你觀察這些假相,都是心具心造。這些人生,你看著你的兒子,就這個兒子的假相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怎麼有的呢?是過去的業力熏習我的真如本性,我現出了一個假相出來。是我心具,是我心造。那這個相狀是怎麼回事呢?叫做如夢如幻。所以我今生跟他是了過去的因緣,如此而已。
所以這個假名假相假用,不管是空觀假觀,完全都是從一念心性來操作,不要把它拉到外面的因緣法。拉到因緣法,變成真實相,就完了。這個兒子是真實的,那就完了。不管煩惱,不管業力,不管果報,全部從一念心性的空假中三觀來操作。
這種中道的智慧,使令我們在面對因緣法的時候,遠離障礙。所以,“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他能夠直接把他的中道智慧施給一切眾生。“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你雖然是要弘揚中道智慧,但是你要注意弘經三軌,就是入慈悲室、著忍辱衣、坐法空座,使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就是說,初學重知見,晚年看收心。初學者,你不管多精進,其實那個都不是重點。你知見錯了,你這個因地錯了,你這個加行都不見得是有太多效果。你反而應該是把你因地的發心弄正確。就是,我面對這麼多的障礙,我到底應該從哪裡開始下手。這是因地發心。
因為你走錯有什麼問題呢?你說,欸,我以後再改。不容易了,先入為主了,你弄不好變增上慢。因為你修行,你看一般人,沒有修行的人,你告訴他什麼他都沒有意見,他不會排斥你。他也不見得會接受,至少他不排斥你,因為他叫愚痴,愚痴叫做零分。但是你今天變成邪見,那就不是愚痴了,那你比沒有學佛更糟糕了,你是負的。我還得把你的邪見改變,然後再重新教育你,我要花兩份的精神體力。所以,你以後改變的時候,你比一般的生死凡夫還難教育。他只是零分,你是負的。
為什麼佛陀說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呢?因為你一開始就必須走正確,因為你在你沒有法執的時候,一開始就得上路,你學佛之路才會順暢圓滿。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為什麼如此慎重——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