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二十六(第2/6 頁)
他是:"想要減少過失而還未能夠做到。"。《論語·述而》中,孔子說:"再借給我幾年的壽命,到了五十歲學習《易經》,就可以不犯大的錯誤。"。《孟子·告子下》中,孟子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中庸》說:"君子就是在別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謹慎小心自己的行為;在別人耳朵聽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注意自己的言語。"。 —— 如是這些話是儒家所說的,講的都是“力”。
至於佛教,則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令其懺悔往業,改惡修善,必期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戒執身,不行非禮。以定攝心,不起妄念。以慧斷惑,明見本性。皆克己復禮修持之力,依是力而行,尚可以上成佛道,況其下焉者。
至於佛教,則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作佛,所以就教導眾生懺悔過往的罪業,改惡修善,以至於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用戒來約束行為,不做不合禮法的事情;用定來收攝心意,不起幻妄的念頭。用慧來斷除煩惑,從而明見自己的本性。其實都屬於克己復禮修持的力量。依靠這種力而修行,尚且可以上成佛道,更何況其他的聖果呢。
故楞嚴經雲,求妻得妻(求妻者,求賢慧貞靜之妻也,否則妻何得向菩薩求),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三昧得三昧,如是乃至求大涅盤得大涅盤。大涅盤者,究竟佛果,皆由依教修持而得,其力之大,何可限量。
所以《楞嚴經》說:“求妻得妻(求妻,指的是求賢慧貞靜的妻子,否則,妻就不必向菩薩求了),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三昧得三昧,如是乃至求大涅盤得大涅盤。”大涅盤就是究竟佛果,皆由依教修持而得,這種力大得不可限量啊。
袁了凡遇孔先生,算其前後諸事,一一皆驗,遂謂命有一定。後蒙雲谷禪師開示,兢業修持,孔生所算,一毫不應。
袁了凡遇到孔先生,孔先生算他的前後諸事,沒有不靈驗的,於是他就認為命是一定的。後來蒙雲谷禪師開示,兢兢業業,克己復禮修持,之後再發生的事,就和孔先生所算的一點兒也不相符了。
然了凡乃一賢者,使其妄作非為,則孔生所算,亦當不靈。是知聖賢訓世,唯重修持,如來教人,亦復如是。
然而袁了凡是一位賢良的人,假使他胡作非為,那麼孔生所算的也會不準。這樣看來,聖賢教導世人,重視的是實際修持,如來教導人們也是一樣。
故所說大小權實法門,無非令眾生斷除幻妄之惑業,徹證本具之佛性。故世有極愚極鈍者,修持久久,即可得大智慧,大辯才。
因此佛所說大小權實不同的法門,無非是令眾生斷除幻妄的惑業,徹證本具的佛性。所以說世間有非常愚鈍的人,修持世間長了,也可以得大智慧、大辯才。
列子以一切皆歸於命,則是阻人希聖希賢之志,而獎人篡奪奸惡之心,俾下焉者,受此禍害於無窮,即上焉者,亦頹奮志時勉之氣,以致終身不入聖賢之域,作一碌碌庸人。此一篇文,完全於世無益,有何可研究之價值乎哉。
列子認為一切都歸於“命”,則是阻礙世人發起希聖希賢的志向,而褒獎人們興起篡奪奸惡的心念。這種說法將使根機下劣的人,受到無窮的禍害。就算上根之人聽說了,他們那奮發向上時時勉勵自省的心也會有所頹墮,從而使他們終身不能進入聖賢的行列,終生只做一個碌碌無為的庸人。列子這一篇文章對世間沒有一點利益,有什麼研究價值呢?
(光)少不努力,老無所知,偶因問及,任己意說,其是與非,任人所指。又(光)年近七旬,精神衰頹,兼以冗務繁多,直是不能支援。祈勿再以此種事來問,再來問,則原函寄回,決不答覆,以免於人無益,於己有損也,祈慧察是幸。
我小時候不努力讀書,到老了一無所知,偶而就你所問的問題,隨自己的意思來說說,其中的對錯是非,任他人指責評論吧。另外,我年紀將近七十歲了,精神衰頹,又加上事務繁多,簡直是不能支援。祈望不要再以這種事來問我,再來問,就原信寄回,絕對不回覆了,免得對於他人無益,對於自己有損,祈望慧察,是為慶幸。復龐契貞書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
道濟禪師是一位有大神通的聖人,想使一切人生正信心,所以常常顯示不可思議的事情。他飲酒吃肉,是為了掩蓋他聖人的德行,目的是使愚痴的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