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五十二(第7/8 頁)
放生原本為了戒殺,戒殺必須從吃素開始。倘若每個人都戒殺,每個人都吃素。那麼家家修習慈善,人人崇尚禮義。民俗和美,風氣淳厚,時節和順,年成豐收。何至於有刀兵劫興起,彼此相殺的事情呢?這是挽回天災人禍,正本清源的首要事務啊!
凡有欲家門清泰,身心康寧,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者。請皆於戒殺放生吃素唸佛中求之,則求無不得矣。
凡是想要家門清泰,身心康寧,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的人。請都在戒殺、放生、吃素、唸佛當中來求,則求無不得啊!金陵三汊河法雲寺增設佛教慈幼院疏
乾為大父,坤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故孔子以老安少懷為志,如來以普度眾生為心。以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是吾人過去父母親屬,皆於未來得成佛道。其有由惡業力,墮於水陸空行異類之中,其佛性固無少損。其貪生怕死,避苦求樂之心,與吾人初無少異。
天是最大的父親,地是最大的母親。世人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同輩。所以孔子以“年老的人們得到安康舒適,年少的孩子得到關懷養護”作為他的志向,如來以普度眾生為願心。因為一切眾生,都具佛性。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親屬,都會在未來得成佛道。其中有的由於惡業的力量,墮落在水陸空行的異類之中,它的佛性固然沒有減少損失。但是它們貪生怕死,避苦求樂的心,與我們一點也沒有不同。
由是馮夢老邀同諸居士,發起法雲寺唸佛放生道場,以為提倡。冀一切善人,鹹體天地父母之心,共懷民胞物與之念。弭自他之殺業,培菩提之道本。豈獨注意於區區一道場而已哉。蓋欲感發於普天之下也。
因此馮夢老邀集諸位居士,發起法雲寺唸佛放生道場,作為提倡。希望一切善人,都能體會天地父母,慈育萬物之心,共同懷有萬民同胞,萬物同輩之念。止息自己與他人的殺業,培植菩提的道本。哪裡只是注意在區區這一個道場而已呢?是想要感動普天之下的人都發起戒殺護生的善心啊!
而惻隱之心,無所不至。凡一切鰥寡孤獨,顛連困苦,無所倚賴者,無不欲為救援。但以財力維艱,於法雲寺放生池旁隙地增設一慈幼院。取無父無母,無法存活之孤兒,養之教之,俾其成才而自立。免令凍餓而死,以填溝壑,飽鴉犬。致彼祖宗斷祭祀,兼使國家少人民。其心可謂真切懇摯,知所先務矣。
而他們的惻隱之心,無微不至。凡是一切喪失勞動力的孤獨之人,流浪困苦,沒有依靠的人,全部都想加以救濟援助。但因為財力艱難,在法雲寺放生池的旁邊空地上增設一個慈幼院。收養無父無母,無法生活的孤兒,養活教育他們,使得他們成才而能夠自立。免除因凍餓而死,屍露野外,成為烏鴉野狗的食物。導致他們祖宗斷絕了祭祀,又使國家減少了人民。諸位居士的發心可說是真切懇摯,知道什麼是首要事務啊!
良以小兒一失父母,必至死亡。即或稍能行乞,不至即死。以無力就學,亦不過終身為傭。何能開智識以達本天姿,敦倫理以不悖人道乎哉。試思晉道安,唐一行,明妙峰,皆孤兒也。由得為僧,遂致道傳天下,德被兆民。
實在因為小孩子一旦失去父母,必定因無人照顧而死亡。即使有的稍稍能夠去乞討,不至於馬上就死。因為沒有力量讀書學習,也不過是一輩子做傭人。怎麼能夠開發智慧知識以發揮他本有的天賦姿質,崇尚倫理道德,不背離做人正道呢?試想,晉朝道安法師,唐朝一行法師,明朝妙峰禪師,他們都是孤兒啊!因為幼年得到佛門的收養教育才得以出家為僧,乃至後來道法傳遍天下,德行澤被萬民。
宋呂文穆,讀書土窯,乞食活命。一僧憐而供給之,遂得高中魁選,致君澤民。故發願有云,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不信三寶者,勿生吾家。蓋其所感深也。
宋朝呂文穆,在土窯中讀書,乞討食物來活命。一位僧人憐憫他而供給錢物,於是呂文穆得以高中狀元,輔佐國君,恩澤萬民。所以他發願說:願子孫世世代代吃皇糧,護持佛法。不信三寶的,不要生到我家。這是因為他對佛門的恩德有至深的感受啊!
是知神龍之雛,每有沙磧之困。仁人能以斗升之水濟之,待其羽翼既成,風雲際會,便能普天之下,悉降甘霖。
必須知道神龍幼小時,常有困在沙灘的危境。仁善之人能夠以少許的水來救濟他,等待他的羽翼長成,就能夠行雲布雨澤被整個天下。
縱令天姿庸常,無此作略。而養其良知良能,俾各為良善,亦可以為天下太平之本。況孤兒既多,當必有出類拔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