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回印光法師下冊。(第3/8 頁)
。
離心緣相,故情識莫能測度,超文字關,故語言未可形容。然如來智慧廣大,於法自在,善以語言,顯示離言之道,而且廣略適宜,各臻圓妙。是以大般若廣約佛法眾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
離開心識所緣之相,所以凡夫情識不能測度,超越文字,所以語言不能形容。然而如來智慧廣大,於法自在,能善用語言,來顯示離言之道,而且廣說略說,適合恰當,各自圓滿微妙。所以《大般若經》廣泛以佛法、眾生法,來顯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
此經略約心法,以明佛法眾生法。文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無不畢具。以約攝博,了無遺義。若約而言之,則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復為全經樞鈕。
此《心經》是簡略針對心法,來顯明佛法、眾生法。經文只有二百六十個字,而十法界的因果事理,沒有不完全具備的。以簡約收攝廣博,沒有一點漏遺之義。如果簡略來說,那麼“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二句,又是全經的樞紐中心。
再約而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圓彰,法法圓泯,彰泯俱寂,一真徹露,觀自在菩薩先得我心,我等可不隨學乎。
如果還要再簡略來說,只一個“ 照” 字,就可以法法圓滿彰顯,法法圓滿泯亡,彰顯與泯亡全都寂滅,一真徹底顯露,觀自在菩薩先得此真心,我們難道不跟隨學習嗎?
誠可謂如來之心印,大藏之綱宗,九法界之指南,大般若之關鍵,義不可思議,功德亦不可思議。
實在可以說是如來的心印,大藏經的綱要宗旨,九法界的指南,《大般若經》的關鍵,經義不可思議,功德也不可思議。
故古今受持讀誦者,遍於宇中,著述宏揚者,多難勝數也。然理雖甚深,詞須逗機,否則契理而不契機矣。
所以古今受持讀誦的人,周遍天下,著述宏揚的人,多的數不完。然而義理雖然很深,詞句必須契合時機,否則就契理而不契機了。
季和駱居士,知見圓融,文字活潑,欲令初機易知,故為白話淺解,說理極其透徹,措詞唯取通方。
季和駱居士,知見圓融,文字活潑,想使初學人容易了知,所以作了白話淺解,說理很是透徹,用詞只取通俗易懂。
大雲先載,悅可眾心,書冊續刊,永傳遍界。光庸劣無能,曷勝景仰,謹為序引,以助流通雲。
《大雲》佛刊上先為登載,眾人歡喜贊悅,這本《心經淺解》,永遠流傳,周遍法界。我平庸無能,不勝景仰,寫個序文來幫助流通。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緣起序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由時節因緣而為發起,故古德雲,時節若至,其理自彰。誠然誠然。(光)以庸劣百無一能,寄食普陀山法雨寺三十二年。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是由於時節因緣而為發起,所以古德說:時節因緣如果成熟,真理自然彰顯。確實如此,確實如此。我平庸卑劣,百無一能,掛單吃住在普陀山法雨寺三十二年。
昔閱普陀志,見其所載,皆屬道場廢興,以及種種尋常等事。至於觀音大士往劫本跡事理,以及此方感應因緣,悉皆闕略,不禁令人長嘆。
過去閱讀《普陀山志》,見到其中所記載的,都屬於道場的廢興,以及種種平常的事情。至於觀音大士過去劫中的本地垂跡事理,以及此方的感應因緣,全都沒有記載,不禁令人長嘆。
民國六年,王採臣,周孝懷,陳錫周,三居士來山見訪。王周謂普陀為觀音大士聖道場地,中外景仰,何可久撤講筵,忍令法道寂寞乎。祈師發心講經,我等當為籌備道糧,(光)以固陋力辭。
民國六年,王採臣,周孝懷,陳錫周,三位居士來普陀山拜訪我。王採臣、周孝懷二位居士說:普陀山是觀音大士的聖道場地,中外景仰,怎可長久撤去講經弘法的場所,忍心使法道寂寞呢?祈盼師父發心講經,我們來籌備辦道的資糧,我以淺陋加以推辭。
錫周則曰,山志久未修,板已模糊,師若肯修,我當刊刻。(光)曰,此事頗不容易,若照舊例,則文人皆能為之。
陳錫周說:《普陀山志》很久沒有修訂了,書板已經模糊,師父如果肯修訂,我來刊印刻板。我說:這件事不太容易,如果依照舊例,那麼一般文人都能做到。
若將大士往劫本跡修證,及此方感應事蹟,一一略敘大端。令閱者鹹知大士恩周沙界,慈濟無疆,從茲發起正信,身心歸依,近獲人天之福,遠證菩提之果者,非遍閱大藏,備考群籍不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