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印光法師下冊。(第6/7 頁)
慈悲,想要佛陀開示仗佛慈力,舍穢土,取淨土。普令上中下根,全都得以在臨終,往生極樂的不思議奇特大法門。
特示病行,作大逆惡。囚父禁母,以為發起。致其母韋提希,請佛降臨。願離娑婆,願生淨土。
刻意示現眾生的罪業行為,作大逆惡行。囚禁父親,禁令母親,作為這部經的發起。致使他的母親韋提希夫人,請佛降臨。願離娑婆,願生淨土。
於是世尊放眉間光,遍示諸佛淨妙國土。其母唯願生極樂國,又請眾生得生方法。因茲如來說此十六依正妙觀。
於是世尊放眉間光,遍示諸佛淨妙國土。他的母親唯願生到極樂國,又請示眾生得生的方法。因此如來宣說了這個十六依正妙觀。
但能依教修行,無一不滿所願。非但善人如是。即五逆十惡之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受知識教,稱念佛名。或滿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慈力,帶業往生。
只要能依教修行,沒有一個不滿所願的。不但善人是這樣。即使是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受善知識的教導,稱念佛名。或者滿十聲,或者只念一聲。也得以蒙佛慈力,帶業往生。
誠可謂轉凡成聖之大爐韛 (bài ) ,暢佛本懷之大法門。其力用超出一代時教之上。若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芸芸眾生,誰能出離苦海乎。
實在可說是,轉凡成聖的大熔爐,暢佛本懷的大法門。其能力作用超出佛陀一代時教之上。假使如來不開示這個法門,那麼末法芸芸眾生,誰能出離苦海呢?
是知釋迦彌陀,乘大願輪,興慈運悲,度脫眾生。一則示居穢土,以穢以苦,折伏而發遣。一則示居淨土,以淨以樂,攝受而鈞陶。
所以知道釋迦本師,彌陀如來,乘大願輪,興慈運悲,度脫眾生。一佛(釋迦)示現居於穢土,以穢惡,以痛苦,令眾生信服,而發遣到極樂。一佛(彌陀)示現居於淨土,以清淨,以極樂,攝受眾生,而造就成佛。
而阿闍世王,交相贊助。特現惡逆,成就厭離。殆與兩土世尊,砧錘相成,鍛淬相濟。一逆一順,以為末世眾生究竟得度之化儀。其為利益,難盡讚揚。行於非道,通達佛道。非久證法身者,孰能為之。
而阿闍世王,(與兩土世尊)互相支援。特別示現惡逆之行,成就厭離之心。與兩土世尊,如砧石鐵錘,相輔相成;鍛造淬火,相互濟助。一逆一順,作為末世眾生,究竟得度的教化儀式。這個利益,讚揚不盡。逆行於惡道,而通達佛道。不是久證法身的菩薩,怎能做到呢?
此經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生佛究竟不二為體。若能於此直下信去,則其人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
這部經以“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生佛究竟不二” 為體。如果能夠對於這個義旨歸趣,當下相信,那麼這個人雖然還沒有出離娑婆,卻已經不是娑婆世界的久客。還沒有生到極樂,就已經是極樂世界的嘉賓。
智海居士劉朝侍,宿有靈根,篤修淨業。因讀此經,觸發孝思。念母夫人張氏,守節撫孤,孝事翁姑。德鎮坤維,身作閨範。篤信因果,長持十齋。淨業正因,頗已具足。惜於生信發願,專持佛號,以求往生,未極致力。由是發心,流佈此經。
智海居士劉朝侍,宿有慧根,專修淨業。因為讀誦此經,觸發孝親之思。想到母親張氏夫人,堅守節操,撫育孤兒,孝順公婆。德鎮婦女界,身為閨門的模範。深信因果,長持十齋。淨業正因,已經頗為具足。可惜對於生信發願,專持佛號,以求往生,沒有盡力下功夫。因此發心,流佈此經。
陶玉耕居士,筆法超妙,堪追鐘王,因請恭寫,石印施送。普令見聞,同植淨因。以此功德,令其母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
陶玉耕居士,書法高超絕妙,趕得上鍾繇、王羲之,因此請他恭寫此經,石印佈施贈送。普令見者聞者,共同種植淨土之因。以此功德,令母親神識超升到淨域,惡業凋謝於塵勞。蓮花開在九品之中,佛陀授記一生成佛。
須知此經,與阿彌陀,無量壽二經。乃如來於一代通途教理以外,所立之特別法門。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治。故無論業之輕重,惑之厚薄。但能信願唸佛,無一不獲往生。
必須知道這部經,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二部經。是如來在一代通途教理以外,所建立的特別法門。如同阿伽陀藥,萬病總治。所以無論罪業的輕重,煩惑的厚薄。只要能夠信願唸佛,沒有一個不能往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