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邊疆烽火(第1/1 頁)
第四章:邊疆烽火
在宮廷鬥爭逐漸平息,太子李承乾的地位愈發穩固之後,大唐卻迎來了新的危機——邊疆戰事吃緊。北方的突厥部落屢屢越過邊境,燒殺搶掠,邊境百姓苦不堪言。朝中為此議論紛紛,李世民決定派遣大軍出征,抗擊突厥。
李承乾向李世民舉薦秦文龍,稱其有勇有謀,可堪大用。李世民對秦文龍早有耳聞,見太子如此力薦,便決定召見他。秦文龍入宮面聖,李世民目光炯炯地注視著他,問道:“朕聞你武藝高強且足智多謀,如今邊疆突厥犯境,你可有退敵之策?”
秦文龍恭敬地行禮後,從容答道:“陛下,突厥之人自幼在馬背上長大,騎射精湛,且其部落居無定所,機動性極強。若要破敵,需先了解其習性與戰術。臣以為可先派細作深入突厥境內,探查其兵力部署與糧草囤積之處,而後再製定相應戰略。”
李世民微微點頭,又問:“那依你之見,大軍出征,當以何人為帥?”秦文龍沉思片刻,說道:“陛下,英國公李世績征戰多年,經驗豐富,可為主帥。而臣願隨軍出征,為大軍出謀劃策,略盡綿薄之力。”李世民對他的回答頗為滿意,當即任命秦文龍為隨軍參謀,協助李世績出征突厥。
秦文龍隨大軍來到邊疆。這裡的景象與繁華的長安截然不同,廣袤的草原一望無際,天空湛藍如寶石,但戰爭的陰雲卻籠罩在這片土地之上。軍營中,士兵們士氣高昂,日夜操練,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戰鬥。
秦文龍與李世績商議軍情,他提出採用奇正結合的戰術。一方面,派出小股精銳部隊,利用夜色掩護,頻繁騷擾突厥營地,使其不得安寧,消耗敵軍士氣;另一方面,大部隊則養精蓄銳,尋找合適時機,給予突厥致命一擊。李世績對秦文龍的戰術表示贊同,依計行事。
在一次小規模的夜襲中,秦文龍親自率領精銳騎兵出擊。他們如鬼魅般潛入突厥營地,四處放火,射殺敵軍。突厥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襲擊打得措手不及,亂作一團。但突厥首領很快組織起反擊,秦文龍等人陷入苦戰。關鍵時刻,秦文龍憑藉著高超的武藝和冷靜的頭腦,帶領士兵們成功突圍。
這次夜襲讓突厥人意識到唐朝軍隊並非好惹,他們開始加強防備。秦文龍深知,要想取得最終勝利,必須找到突厥的要害。經過細作回報,他們得知突厥的糧草補給線至關重要,一旦切斷,敵軍必將陷入困境。
於是,秦文龍建議李世績派遣一支奇兵,繞道敵後,截斷突厥的糧草運輸。李世績採納了他的建議,命秦瓊之子秦懷道率領一支輕騎部隊執行此任務。秦懷道領命而去,經過數日艱苦行軍,成功截斷了突厥的糧草補給。
突厥大軍頓時陷入恐慌,軍心大亂。李世績抓住戰機,率領大軍發起總攻。秦文龍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他將現代的軍事理念與唐朝的作戰方式相結合,指揮士兵們組成緊密的陣型,相互配合,攻防有序。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唐朝士兵們個個奮勇殺敵,突厥軍隊節節敗退。
然而,突厥人並未就此罷休。他們派出使者前來求和,聲稱願意歸還搶奪的財物,退回草原,永不犯境。李世民接到求和信後,召集朝中大臣商議。一部分大臣認為連年征戰,百姓負擔過重,主張接受求和;而另一部分大臣則擔心突厥反覆無常,堅決反對求和。
秦文龍在朝堂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陛下,突厥此次求和,或許是緩兵之計。但我軍經過連番作戰,也需休整。可先接受其求和,命其交出人質,同時加強邊疆防禦,屯兵駐守。若突厥再有犯境之舉,可一舉將其殲滅。”
李世民權衡利弊後,採納了秦文龍的建議。突厥交出人質,退回草原。唐朝邊疆暫時恢復了平靜,但秦文龍知道,這只是表面的平靜,未來的局勢依然充滿變數。
在邊疆的這段時間裡,秦文龍不僅在軍事上展現出卓越的才能,還促進了唐朝與邊疆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他將中原的先進技術和文化傳播到邊疆地區,如農耕技術、醫術等,改善了當地百姓的生活。同時,他也深入瞭解了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為唐朝的民族融合做出了貢獻。
隨著邊疆局勢的穩定,秦文龍回到長安。他受到了李世民的嘉獎和百姓的讚譽,但他並未因此而驕傲自滿。他深知,自己穿越到這個時代,肩負著更多的責任和使命。無論是宮廷的權謀鬥爭,還是邊疆的烽火硝煙,都只是他在這個盛世唐朝傳奇經歷中的一部分。他將繼續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這片土地上書寫更加精彩的篇章,為大唐的繁榮昌盛、長治久安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