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論欽陵(第1/2 頁)
如今的唐軍,雖然還不能完全適應高原氣候,但是對於于闐這邊,因為他們在此處已經生活了一段時間,大家是適應了。雖然不能繼續往前深入,但是守住于闐,他認為還是沒有問題的。
趙元愷之所以這樣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是現在大唐的兵士,身上穿著棉衣,這些棉衣可是用培養的白疊子,彈成的棉花填充,就算是腳上也是穿著棉鞋。
二是身上穿的盔甲可是用精鋼鍛造而成,就連他們手上拿的軍刀,也是精鋼製成。這樣的精鋼,是趙元愷與朝廷合作,在新工業區提煉,製成的。不僅結實,而且輕薄。
這樣的兵器碰到吐蕃的兵器,如砍菜切瓜一般輕鬆。而精鋼製作的鎧甲,幾乎從頭護到了腳。不僅是人,就算是馬匹,也是防護加身。在這樣的防護下,想要受傷幾乎都是不太可能。
三是大唐去年糧食大豐收,生活物資充裕,不用擔心將士們沒有糧食吃,餓著肚子,在前線上浴血殺敵。
四是這些兵源原本就是以第一次西征為基礎徵調的兵源,大部分將士,是經歷過戰場廝殺的。
五是這麼長時間的西征時間,將士們已經適應了于闐附近的生活。在這附近作戰,不會有太大的高原反應。
六是將領方面,都是以蘇定方這樣的精英名將,對於防守打擊吐蕃的進攻,沒有任何問題。
七是兵力方面,對方是三十萬,而自己這邊雖然只有十七八萬。但是,還有二十多萬的投降兵力。總兵力是沒有問題的。
不要忘記了,還有五千宗師級騎兵團,還在等待著。
不用別的,光這五千宗師級騎兵,就能滅掉整個吐蕃。
蘇定方等將領,收到的命令,以防守為主,以保全大唐將士們的性命為主。在此基礎上,選擇機動進攻策略。
而進攻的主力在趙元愷這邊。確切的說是以趙一這邊為的宗師騎兵團為主。
趙一指揮著騎兵團沒有任何顧忌,從缽和一路向前衝殺。
而進攻的這一路吐蕃大軍很快便從進攻變成了逃亡。不是不想打,而是真的打不過。不過他們沒有往國都逃亡,而是選擇去與同樣進攻大唐的另外一支隊伍匯合而去。而這一支隊伍的執掌者正是此次三路大軍的總指揮論欽陵。
論欽陵可是吐蕃的名將。歷史上他一人就震懾了大唐三十年不敢動小小的吐蕃。不僅如此,他還打得薛仁貴投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此次帶兵三十萬,竟然分兵進攻大唐奪取的各小國領土。
別說,歷史上,這吐蕃,還真的得逞過。特別是論欽陵,南征北戰,是吐蕃有名的梟雄與將領。
趙一沒有給他們太多的時間,畢竟戰鬥主力是宗師級高手,戰馬也是系統經過靈力強化過的馬匹,不管是速度還是耐力,那都是舉世罕見。
僅僅三天時間,向著缽和方向進攻的5萬人馬,便沒有剩下多少人。只有不到三千人強行與論欽陵所在部進行了匯合。
趙一帶著著人繼續向前衝殺。很快便與趙元愷率領的那二十多萬投降的兵士形成了包圍之勢。
論欽陵帶著人去突圍,可是不管對方怎麼努力,就是突圍不出去。想派人去送信,將攻向于闐的那將近十萬人召回來,可是無法成行。
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兵士被趙一率領的騎兵團不斷的剿滅。
此時,趙元愷率領著投降的那二十多萬兵士,也是不斷的向前推進,進一步壓縮論欽陵率領的吐蕃兵士的生存空間。
不是趙元愷不想剿滅對方,而是沒有辦法做的這麼絕,畢竟大唐有太多的胡人將領。所以趙元愷沒有辦法真的做到那般絕情。畢竟這些人以後也是大唐的子民。
只是壓縮對方的生存空間,只要對方不是自己親自動手殺的,自己也算是對大家有一個交待。
而趙一率領的騎兵團卻並不屬於大唐的戰鬥隊伍,即使後面有人不舒服,也找不到趙元愷的頭上。再說了,打仗本來就是要死人的。
論欽陵沒有辦法突圍出去,自己的兵士卻在不斷的倒下,他只能投降。
另一邊,進攻于闐的隊伍,也遭到了來自蘇定方的壓制。再加上兩肋被婆潤與蕭嗣業的衝擊,很快便無法再次成形,只能撤退。
對方選擇的也是喝盤跎方向撤退。
趙一迫使論欽陵投降後,便帶著人快速離開了。
當從於闐方向撤退的吐蕃將士經過三天的跋涉,來到喝盤跎的時候,迎接他們的不是論欽陵,而是趙元愷率領的大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