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鐘錶(第1/2 頁)
【鐘錶進化簡史】
【在農耕時代,人們不太需要精確知道現在是幾點幾分幾秒,抬頭看看太陽位置,就知道大概還要多久天黑,而日晷就是利用了陰影位置來確定當前時間的。】
“後人不用日晷了嗎?”
“你沒看主播工作的地方嗎,牆上掛著個機器,會自己動,看上去和日晷差不多”。
“不感興趣,我去幹活了”。
“行,我再看看,之後和你講”。
【但靠太陽只能大概知道幾點,更精確的時間,就得靠沙漏或滴水來計時。】
【那如何來確定每一秒是一秒,是恆定的,是不受外界影響的,是重複的,不快不慢的一秒呢?秒都不準那一整天的時間就會出現偏差。】
聽到這,古人摸了摸鬍鬚,他們用滴水計時,為了滴水速度保持一致,可是費了點心思的,畢竟這可是計時的關鍵,為了避免水壺水位高時滴速快,水位下降後滴速慢,他們設計了多級漏壺,而且漏壺上粗下細,上級水壺滴水沿著傾斜的壺壁緩緩流下,避免了水流衝擊影響下級水壺滴水速度。,不知這後人的計時器又是怎麼樣的結構。
【後來惠更斯於 1656 年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效應,也就是單擺每次擺動一次的所需時間是一樣的。當時定義一米長的單擺擺動一次,即為一秒。而單擺透過擺動來控制擒縱機構收放齒輪,齒輪每走一格就是一秒,進而帶動時針分針來計時。但它有幾個缺點,一是必須靜止不動才能執行,任何晃動都會導致計時偏差,所以手錶懷錶這種隨身攜帶的物品用不了這種方法,二是會受到溫度溼度重力影響,還有就是得時不時上發條提供動力。】
“單擺?我來試試”一些動手小達人又會了,趕忙喊下人去尋找物料。
“米?記得之前影片提到過是地球子午線 1\/4 長度的一千萬分之 一”,一些天文學家則是注意到秒的定義,“不過我們自己的子午線體系和後世好像不一樣啊,他們是用外藩人定義的”。
【時鐘後來的改進也是被逼的,大航海時代一直有個嚴峻的問題,航海家能夠透過測量太陽角度來判斷所在緯度,但經度計算需要靠精確的時鐘,那擺鐘放顛簸的海船上肯定不行,要是每天差個 5 分鐘,不到半個月就得差一小時。錯一小時,那就錯過一個時區了。當時就是經度的錯誤造成很多海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歐洲那些國家都發布過高額懸賞。】
眾人看著影片貼了一張圖,上面是數百萬的懸賞,“這麼多錢,就為了出海?”。
“是啊是啊,這些外藩人真奇怪,出海多危險啊”。
“要那麼準幹嘛,天黑了休息不就行了”大多人仍認為日落而息就行了,不理解為什麼要搞這些東西。
【第一個航海天文鐘是由約翰哈里森在 1730 年發明的,一個自學成才的木匠和鐘錶匠,他一生都在改良這個東西,從 一代二代三代還長這樣】
影片展示了 一二三代那猶如一個大箱子的計時器。
“好精妙的設計啊”墨子和魯班因天幕展現的機械而停了爭吵,排排坐看著天幕展現的機械,想著做了那麼多器械,怎麼也得研究研究這一件。
【到了四代, 就是直接進化到了一塊航海表,一個不受地理環境又精確便攜的計時器】
剛感慨那計時器精妙,就見那手掌大小的表,幾乎看不到裸露的齒輪了。“這是如何做到的,要不我們比比誰先研究出來?”墨子說道。
“好,那我們就來比試比試”。魯班絲毫不懼立刻回應道。
【他最後一塊航海表可以做到一天誤差 0.3 秒,機械錶到現在都還是奢侈品,賣的老貴了,當時這種表的影響力有多大呢,它可以讓當時的航海變得簡單更加準確更加安全,它可以讓一部分國家尤其是先強起來,可以讓打劫...讓殖民擴張,開啟海外市場,不然你以為他們花重金幹嘛,求子嗎?】
“....天幕是說打劫嗎?”
“說錯了吧”
“不像,像說漏了”
“這海外是有寶貝嗎,花那麼多錢出海”。
“不只是寶貝,我可聽說,這海外還有仙山呢,有仙人,他們出海肯定是找仙人去了”。大部分人是聽不太懂市場,殖民什麼的,就結合傳聞,自己腦補了各種各樣的理由,用來吹牛。
【全球化後,各地用自己的時間定義就容易造成混亂,難以交流,那就需要一個標準時間,來協調全球活動。在 188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