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在書堂好像遇到了愛情(第1/13 頁)
在乾隆年間的鄉太學,征服者正埋頭於《四書集註》的文字細讀。這部由朱熹編撰的儒家經典著作,是清朝科舉考試的重要參考資料。征服者的父輩和師長們曾反覆教導他,八股文是進入仕途的必經之路,而《四書》《五經》則是八股文的靈魂。然而,他在學習這些經典時,心中隱隱感到一種拘束,總覺得經文的解釋還有更多可以探究的深意,尤其是在理學的細微處,常能引發他的思考。
就在他翻閱《大學》篇章時,一陣輕柔的腳步聲傳來。他抬頭看去,見到一位穿著素雅的年輕女子正從書架的另一端走來,目光在書脊上游移。她的神情專注而不失從容,彷彿這座書籍的殿堂是她心靈的棲息之地。這個女子便是慧心。
慧心在一排典籍前停下,指尖輕輕劃過書脊,最終取下一本《宋元學案》。她翻開書頁,似乎在查詢某個具體的章節。征服者注意到,這本書涉及的是宋明理學的內容,這在鄉太學裡並不多見。清朝時期,學術界雖然延續了宋明理學的傳統,但乾嘉學派的考據學逐漸佔據了主流。鄉太學的學生大多把精力投入於經學的考證,對於理學的討論則較為淺顯。因此,一個女子對這樣深奧的理學典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令征服者頗為驚訝。
征服者不由自主地走近幾步,向慧心搭話:“這本《宋元學案》論述了宋明理學的淵源,尤其詳盡地探討了朱熹與陸九淵的異同,姑娘對此感興趣嗎?”
慧心抬起頭來,微微一笑,回答道:“正是如此。朱熹的理學雖然精密嚴謹,但我覺得陸九淵的‘心學’更能觸及人心的本質,強調自我反省和內在的修養。我在查閱他的學說與《大學》如何相互補充。”她的聲音柔和,但言辭中帶著一種自信,顯然對所討論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
征服者聽後不禁心中一動。在他以往的學術交流中,很少遇到能夠如此深入探討宋明理學的同輩,更不用說是女子。清朝雖然對學術多有推崇,但女性的學習機會仍然有限,大部分女子即使接受了家庭教育,也多半是淺嘗輒止,涉及詩詞和家務經義,而像慧心這樣能在哲學和理學方面展現出獨特見解的,更是鳳毛麟角。
“陸九淵的‘心學’與朱熹的‘理學’的確在思想上存在差異,”征服者回應道,“陸九淵提倡‘即心即理’,認為心即是天理的本源,人只需反求諸己,便可得道。而朱熹則主張格物致知,認為要透過外在的事物探究才能達到天理。兩者之間的爭論,影響了幾代學者的思想取向。”
慧心點頭,露出思索的神情。“我讀到朱陸之爭時,常常感到困惑。若以朱熹之說為主,過於拘泥於外在事物的考察,或許會忽略內心的感悟;而若完全採納陸九淵的‘心學’,又似乎缺乏一種穩健的學術方法。”她的眼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或許,這兩者之間並非不可調和,關鍵在於如何平衡內外之道。”
征服者對慧心的見解十分讚賞。清代學術界的主流雖以考據為重,強調精確的學術方法,但像他們這樣嘗試在宋明理學的對立面之間找到調和點的人並不多見。征服者對理學的興趣也受到激發,便與慧心深入探討起朱熹和陸九淵的學術爭論,以及二人學派在清朝學術中的演變。
隨著對話的深入,他們不但討論了理學的義理,甚至還涉及到康熙、乾隆時期的治國理政。清朝的君主一方面支援漢學考據,同時也注重理學的經世致用,這種學術與政治的雙重取向,讓儒學在社會各層面有著深遠的影響。征服者與慧心在探討中逐漸涉及到這種學術氛圍對思想自由的影響,以及清朝重視理學卻又束縛學者自由思想的矛盾。
隨著談話的繼續,征服者瞭解到慧心的父親是一位地方學政,曾多次參與科舉考試的籌備工作,對鄉試、會試的出題標準都有深刻的見解。她的家庭背景使得她在家中接受了比普通女子更為全面的教育,不僅學習女紅、詩詞,還對經史子集有廣泛的涉獵。征服者驚訝於她的廣博知識,心生敬佩之餘,心中也多了幾分好奇。
“你能有機會學習這些經典,實在令人欽佩,”征服者說道,“我想,這一定得益於令尊的支援。”
慧心微微一笑,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自豪:“家父確實為我創造了一個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只是清朝禮教深重,女子能有這樣的機會實屬難得,我時常感到自己肩負著更多的責任。”
征服者點點頭,心中對慧心的敬佩更深了幾分。他明白,清朝的社會風氣決定了女子很難在學術上取得與男子平等的地位,即便是名門閨秀,也多是在家庭教育範圍內打轉,很少有人能像慧心這樣表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