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不同(第1/2 頁)
如果說,只是某地出現了這個情況,那李文貴說不定是有辦法的。
是貪官,那讓身邊的東廠番子去動手,不管是威脅也好,還是直接抓了也罷,總之就能有辦法。
是天災,那他也可以過去,以他的份量,組織當地的豪強進行大規模的賑災,哪怕他事後買單都可以;
甚至有必要的時候,他還能用隆慶帝給的中旨去調動軍隊來救災。
但是,這些逃難的難民,是李文貴在北返途中看到的,一戳戳,一堆堆,一群群的,是個普遍現象。看得見的,看不見的,不知道有多少,那他就無能為力了。
對這種情況,要想真正的改變,那就要大力發展生產力,讓大明的物資豐富起來,讓大明百姓變得有錢起來,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駱檔頭等人,明顯看到李文貴越往北走,就越沉默了。他們可能還不是很清楚,劉德福卻是最清楚不過,是公子有一顆悲天憫人之心。
對此,劉德福還是勸李文貴道:“公子,如今沒有兵災,也沒有瘟疫,實在沒吃的,至少賣身的話,還是能活下去的。”
“要是遇到了兵災的話,那真得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人命真如草芥,根本活不下去。”
“瘟疫也是!其實不要說瘟疫,普通百姓,但凡生病,基本上都是要靠自己扛過去,哪有什麼餘錢去看病的。特別是有些病,那都是無底洞。要是家裡有人得了,那這個家就毀了!”
“……”
劉德福本來是在勸李文貴的,讓他看開點,結果說著說著,想起過往種種,說到後來時,他不由得嘆了口氣,自己的意氣都低沉了。
東廠番子其實就是錦衣衛,也是大明軍戶中的一種,不過比起其他軍戶來說,錦衣衛的衛所兵,那是要好不少的。
畢竟是算天子親軍,軍餉方面的問題,比如拖欠,剋扣等等,還有軍官奴役軍戶幹這幹那,都不常見。
但是,他們只是兵,正常俸祿也就是一兩銀子一個月,要說日子有多好過,那肯定是沒有的。當然了,灰色收入就不說了。
此時,這些東廠番子聽到劉德福在給李文貴說民間疾苦,他們雖然沒有劉德福來得深,但也大都有些感觸。一時之間,也都沒說話,整個隊伍的氣氛,就有點消沉。
李文貴在寒風中,一邊驅馬前行,一邊聽著劉德福說話,同時心中也在想著。
他是寫歷史的,當然查過很多資料,史書上,對於災難,往往就四個字,“易子相食”。要是看得過,那直接就略過去了。
但是,就是這四個字出來的時候,對於當地的百姓來說,那是怎樣的慘絕人寰,真得是沒法形容的!
活在古代,如果不是特權階級,真得是太不容易了。所謂盛世,其實不過是餓死的人少而已!
如果李文貴不是從後世穿越過來的,可能他最多有一些同情心便罷了。但是,他就是從後世穿越過來的,他是知道的,有手段,有措施,有制度可以改變這些,至少能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一大截的!
這一刻,他忽然感覺,自己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如果說以前,李文貴在忙碌的事情,其實是為他自己,為他穿越的這個家和親人,順帶著救濟下百姓的;那麼此時的他,思想已經有了改變,在為全天下百姓考慮了。
一路上,他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隆慶元年十二月初,李文貴終於回到了通州。
當李文貴進入通州城門的時候,就被守門兵丁認出來了。
頓時,這些守門兵丁立刻歡呼了起來:“財神回來了,財神回來了……”
他們的這個熱情,都把李文貴一行人搞懵了。
至於麼?
路上的行人並不多,但是聽到守門兵丁的歡呼聲之後,紛紛駐足觀看,同時也都歡呼了起來:“財神回來了,財神回來了……”
街道兩側的商鋪,掌櫃夥計之類的,聽到聲音之後,不管外面凌厲的寒風,紛紛出門看情況。
甚至一些宅子的,也都開了門,不少人擁出來看情況。
李文貴看到這一幕,他估計,從他被認出來之後,估計整個通州城都要傳遍他回來的訊息了。
對此,他有些無奈,對歡呼雀躍中的守門兵丁說道:“我回來也不稀奇啊,至於這麼喊麼?”
那守門兵丁一聽,立刻恭敬地七嘴八舌地回答了起來。
“財神爺,您不在,咱們通州城就少了魂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