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殷紅雪白 > 第1章 得麟兒陳氏喜慶 追往事蕭沈艱難(甲)

第1章 得麟兒陳氏喜慶 追往事蕭沈艱難(甲)(第3/10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征服者在清朝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大秦:朕剛一統六國,獲得傳送門原神:社恐但是全卡池都是我熟人大明:朕殺敵成神殷紅雪白三國:開局送靈帝一頂帽子!穿越大唐,我滅國無數抗戰從寶山開始西遼崛起:封死歐洲中世紀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穿越成丐帝喋血盛唐四合院:秦寡婦名聲臭了!不想取招笑書名了星穹鐵道:開局遇上阮梅重生麥克斯我是超人阿光的腦殘粉崩鐵:再次踏上旅行融合所有鎧甲,我無敵了!甄嬛傳:從替大胖橘做絕育開始!

自然由沈璞主持,故世人視其為沈璞幼女,蕭順之與陳喆遂為連襟。

蕭順之家族蘭陵蕭氏,本籍蘭陵郡,本屬治所在彭城(今江蘇徐州)的徐州,兩漢時為蘭陵縣,屬東海郡(東漢治郯縣,即今山東郯城)。漢宣帝時,東海蘭陵人蕭望之長倩(倩讀慶,音義皆同請:辛棄疾詞雲,“倩何人,紅巾翠袖,搵英雄淚!”蕭望之長倩,是姓名字的格式,即姓蕭名望之,字長倩,讀者不可不知也)為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知名海內,與霍光、邴吉、趙充國、蘇武等,同為宣帝命畫影圖形表彰之石渠閣十九功臣(作者按:此為中國史上首次皇帝命畫影圖形表彰功臣,東漢之雲臺二十八將,唐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像,皆學此)。

,!

宣帝子元帝即位未久,蕭望之廷爭某事,犯顏直諫。事後宦官石顯進讒,以為蕭太傅廷爭不顧皇上顏面,當召至廷尉問話。元帝不知即入廷尉獄受審,聽從了。後命請太傅進宮,卻得知在廷尉獄中,元帝大驚,立命放出。

石顯卻道,“陛下甫即位,便收捕師傅!今雖放出,天下將作何語?不如以太傅剛正無臣禮,昔日陛下在東宮時,太傅每疾言厲色,因此下獄囚之,使其知過。”元帝以為然,便不急於釋放其師,後數日,終不忍而放出,然以石顯之言,恐天下非議自身闇昧,無故將師傅下獄,且無君主之威,不能使大臣折服,於獄中上書謝罪,遂命蕭望之閉門思過。

不日,石顯又進讒言,道蕭太傅閉門思過,卻無謝罪表章,可謂腹誹。於是元帝忿然,下詔切責,命蕭望之向傳詔使者謝罪。望之本剛正不阿,知是奸人進讒所致,雖痛心自身所教出之昔日太子、當今天子,竟如此昏暗不明事理,但終出儒者自尊,不肯向傳詔低頭謝罪,看罷詔書,聲言入內換朝服以出而謝罪,便入後堂內室而去。傳詔久候望之不出,便相催。其妻命人入內看,卻見蕭已飲鴆而亡。

元帝懊悔不已,命望之長子蕭育嗣爵。育後官至朔方、冀州刺史,最終亦以得罪,流放朔方而死。然此一家族,因其父子皆忠誠耿介,大得天下讚譽,蘭陵蕭氏因此聲譽日隆,家族大盛,後漢時已為徐州名門望族。至魏晉間,蘭陵蕭氏雖不及徐州第一望族琅琊王氏與州治所在彭城之劉氏,總也在二流士族門第行列。

晉室永嘉南渡之後,蘭陵蕭氏大部族人,亦於晉愍帝為匈奴劉曜所俘之年——建興二年,渡江至晉陵郡武進縣。時蕭順之高祖父蕭整公齊,尚在襁褓之中,幸有族親叔伯,家族扶老攜幼,偕同蘭陵郡鄉黨,為避中原因洛陽、長安二都相繼淪亡,晉懷、愍二帝相繼被幷州匈奴俘虜,因此而起之兵戈紛紜、胡騎橫行,不得已南下渡淮,欲至江東避難。時徐州已由東晉朝廷僑置於江東,治所在晉陵郡丹徒縣之京口城,後來此僑置之徐州,與淮河以北治所在彭城的徐州兼置,治所在京口的,遂稱南徐州。

蕭氏族人與蘭陵郡流民一路南下,抵達江北兗州僑置之地廣陵——自然,後來這個治所在廣陵的兗州,因為南北二兗州兼置,亦稱南兗州——得到駐紮於廣陵,接受江東晉廷晉元帝授職的徐兗二州刺史郗鑑接納,後經東晉朝廷恩准,渡江落腳於晉陵郡武進縣。

晉陵郡本為三國孫吳毗陵典農都尉轄地,乃不設郡縣之屯田開墾區,境內丘陵連綿,榛莽遍佈,土地貧瘠。秦始皇南遊時,曾命赭衣刑徒於此,開鑿溝通浙江與長江的運河,故得名丹徒。江東歷來有“生東吳,死丹徒”之說,以東吳即吳郡地理條件優越,而丹徒地瘠、土緊密如蠟故也。

晉元帝司馬睿,本是西晉琅琊王,依附於在洛陽朝中執政之東海王司馬越。蕩陰之敗後,司馬越逃歸封地東海,司馬睿與其琅琊鄉黨好友王導,雙雙陷在鄴城之中,直到成都王司馬穎為平北將軍王浚及幷州刺史司馬騰所敗,挾惠帝逃離鄴城,司馬騰入城為冀州刺史;卻又因司馬騰不許貴人出城,司馬睿貴為琅琊王,自然仍羈留在鄴!幸王導有智計,進言與之扮作商賈主僕,方雙雙過關,逃歸洛陽。司馬越此前——於王浚、司馬騰會攻鄴城之前,已回朝執政,幽並二州即平北將軍王浚與幷州刺史司馬騰,會攻丞相、皇太弟成都王司馬穎於鄴城之事,便是司馬越所謀劃,居中指揮。司馬睿偕王導回到洛陽,自然拜見司馬越。時司馬越甫得徐州,乃欲以司馬睿出鎮下邳,為督徐州諸軍事。

時八王紛爭,中原大亂,王導聞朝廷將授琅琊王督徐州諸軍事,使出鎮下邳,便向司馬睿進言,道洛都與中原皆不可安居,惟東南寧靜,可求為安東將軍,兼督徐揚二州諸軍事,出鎮廣陵,以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神級淘寶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