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牛報恩(第1/4 頁)
明朝時,彰德府城外,有個臨山的小村子,六七十戶人家,大部分都姓趙,村裡人祖祖輩輩都已耕田為生,農閒時做些小買賣,日子還算過得去。
位於村北處有戶農家,四間土房帶個小院兒,整理得乾乾淨淨,小院兒隔壁用籬笆圈起一小塊兒空地,種了些青菜,一幅溫馨田園之色。
這家戶主叫趙檻生,因其母親將他生在門檻之上,才取了個怪名字。
趙檻生五十來歲年紀,老實本分、敦厚善良,早些年也外出做過小買賣,後來販貨摔傷了腿,就回村置辦了十畝田,安頓下來。
趙檻生的老伴兒姓吳,孃家在十里外的吳家溝,父母早已亡故,只有一個弟弟吳昌,已做貨郎為生,日子勉強過得去。
吳氏身體一向不好,三十歲時才生下一子,按族譜來看,這代人中間取“善”字,趙檻生就給兒子取名趙善承。
趙檻生雖是個農家人,但很有想法,自己當年若不是摔傷了腿,可能在生意上就有所作為了,也不至於窩在山村一輩子。
他心裡清楚,靠著那十畝田地,就算再勤快,也只能落個溫飽,要想日子富足,還得做買賣,但做買賣必須要識字,於是在兒子七歲時,將其送到鎮子上蒙堂讀書識字。
原本想讓兒子多讀幾年,可惜四年後老伴兒生了大病,看醫吃藥已經花去了積蓄,哪裡還有錢財供兒子讀書,所以趙善承十一歲起,就不再去蒙堂,小小年紀就幫父親擔起了家務。
吳氏整整在床上躺了五年,藥費花了無數還欠了不少錢,結果還是沒能救她一命。
母親去世後,十六歲的趙善承開始跟著舅舅走街串巷,做起小貨郎。
趙善承勤快也很懂事,只要田裡農活做完,就挑著貨擔出門。
父親看著兒子小小的背影,心裡不是滋味,可日子還得照過,欠的錢總歸要還,心疼兒子也無能為力。
歸德府郊外有片大宅,是當地胡姓富家的宅子,這家主人叫胡申昌,家有田地百頃,在附近是最大的地主,可惜胡申昌年逾七旬,整日在家休養,很少有人見到他的樣貌,家中事務有其長子胡世方打理。
這年春上,趙善承到城郊賣貨,見一老人歪坐在田邊,頭靠在一棵柳樹上。
趙善承在旁瞅了一刻鐘,那老人竟一動沒動,他過去仔細一看,原來這個老人昏迷了。
母親生病多年,趙善承隔三差五去醫館抓藥見郎中,多少也懂些醫道,他掐人中捶後背,老人竟然慢慢甦醒過來。
趙善承問道:“這位老丈,您家住在哪裡啊?這麼大年紀還獨自出來,多不安全,我您送回去吧。”
老人吃力道:“麻煩了,前面二里胡家大宅,我我就住在那裡。”說完話又暈了過去。
趙善承自小受父親教導,做人良善,他將貨擔放在樹下,背起老人就跑,片刻後就到了大宅門前。
敲門後,開門的是個六十來歲的老人,這人見到老者後,大驚道:“啊!老爺這是怎麼啦?快快扶老爺進屋。”
趙善承一邊往裡走,一邊將方才之事仔細道來。將老者放在屋內床上,開門老人跑去後院稟報。
不一會兒,內宅過來男女老少十幾個人,為首一箇中年男人,相貌堂堂,與老者有幾分相似,他對開門老人說:
“文叔,趕緊去請郎中。”
老人應了一聲,轉身出去,趙善承也要離開,中年男人上前攔住道:
“這位小哥請留步,您將家父揹回來,是我家的恩人,哪有慢待的道理,還請到客廳用茶。”
趙善承道:“員外客氣,我只是個貨郎,見到老人家暈倒,只當相救,我的貨擔還在田頭,要取回來。”
“這種事情哪用勞煩你去,胡成”中年男子話音剛落,從外面進來一個年輕人,說道:“大少爺有何吩咐?”
“你去二里外咱家地頭那棵柳樹下,將這位小哥的貨擔挑回來。”中年男子說完,請趙善承去了客廳,並讓下人上了茶水。這時候,郎中也到了,經過救治,老者恢復過來,已無大礙。
中年男子陪著趙善承喝茶,還不停道謝,這讓趙善承受寵若驚。說實話,這幾年貨郎生涯,他也遇到過不少富家人,但像這家這般豪富,而且主人這樣謙遜懂禮的,還是第一次見到。
透過交談,趙善承終於知道,原來這家就是附近最大的地主胡家,那老者就是胡申昌,中年男子是他的長子胡世方。
老員外對自己的田地感情深厚,每日都會去田邊溜達,他一向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