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丹書鐵券(第1/2 頁)
昔千金買馬骨,天下英才來;今劉邦封雍齒,功臣乃安心。
“連雍齒這最讓陛下痛恨的人都能以功封侯,食邑還如此豐厚,我們看來不用著急了。”
那些在朝堂上爭功勞,在私底下往來議論,讓劉邦心驚害怕有人會在都城造反的功臣們,有了呂雉說的雍齒這個幌子在引誘招搖,都不再騷動不安了。
劉邦為此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接下來,劉邦採取了時間跨度大、批次多而人數少的方法,儘量減小分封帶來的衝擊力。
和項羽不同的還有,劉邦放了一個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大招,那就是:丹書鐵券!
“太上皇,您快看看!這是陛下賜予我的。”
審食其一臉興奮,閃現著榮耀的光彩,而旁邊的趙功則無比羨慕地看著他——當然嫉妒也有,但恨就不知道了,想來是沒有。畢竟,趙功雖然名字裡有功字,但論功勞確實不夠像審食其一樣封侯的。
啊,傳說中的丹書鐵券,原來就是一塊像後世還能看到的屋瓦樣子的弧形鐵片啊!
所謂丹書,就是用硃砂寫字,那當然就是紅色了。在瓦狀鐵片上,用硃砂寫著:“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即使黃河細得像衣帶,泰山底的像磨刀石那樣,你們的封國也會永遠安寧,對你們恩澤延續到子孫後代。)
下面的字型則比較小一點,寫明瞭賞賜物件、所封侯位名稱和封賞的時間。審食其早在劉邦稱帝前,就被封為闢陽侯了,可看他今天的樣子比當初接到詔書還高興,這是為啥?
”陛下說了,所有封侯的功臣都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於宗廟呢”。審食其的話解答了劉執嘉的疑問。
原來,這丹書鐵券就和兵符一樣,是一分為二的,另一份丹書鐵券裝進金匱,藏於用石頭建成的宗廟內,以示鄭重和保證“鐵券”安全。
“好,很好。”劉執嘉把玩多時後,還給審食其,點頭稱讚道。
在劉執嘉的眼裡,這精緻的丹書鐵券,其實就相當於後世的公證檔案,相當於給當今和後世的皇帝與臣民一個公信證明,證明了劉家的大漢天下從何而來,這些功臣和他們的子孫後代,又獲得了何等的榮耀與地位待遇。
這是誰人的主意呢?
劉執嘉沒有問審食其這個問題,想來答案比較明顯了。
從邏輯上推斷,這些獲得丹書鐵券的功臣們不會自己要求這個東西,畢竟他們爭功也只是為了獲得封號和封地,這種史無前例的玩意他們哪怕就是想到,怕也不會有哪個人主動去向劉邦提出吧?
最大可能是劉邦以此向天下和後世人宣示,自己切實論功行賞了。這劉家天下是靠這幫功臣們打下來的,自己後代要遵守這份封賞的承諾,而功臣的子孫們也就要世代為劉家天下忠心效力。
只要劉邦自己有了這個想法,當然會有機靈的手下幫他落實,例如那個博士大儒叔孫通,有很大可能是這傢伙操作的。
說實在的,劉執嘉對這個人沒啥好感,因為在他的眼中,用前世的話來說,這是個精緻利己主義者,他似乎就沒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只會看老闆眼色拍馬屁而已,當然所謂情商、智商都線上,辦事能力也挺強的。
換句話說,這叔孫通絕對不是那種窮酸的腐儒書生,他善於把自己的知識能力變現成為自己的功名利祿,也算是大儒裡的一個異數了。
回憶起耳聞目睹的叔孫通的事蹟,劉執嘉更堅定了自己的判斷,也更暗自歎服叔孫通留下的“木馬”或者叫“後門”,想起了前世自己作為碼農的知識,劉執嘉覺得用這兩個詞來形容比較合適。
想當初,叔孫通憑自己的才學當了秦始皇的待詔博士,大約相當於中科院的預備院士或者中央政策研究院的副研究員吧?可當那些博士們如實告知天下有叛亂、需要繼位的秦二世胡亥出兵鎮壓時,叔孫通卻睜眼說瞎話,說天下歸心根本就沒有百姓造反,只是一些盜賊而已。
結果,那些說實話的博士們都被投進了監獄問罪,而叔孫通卻由待詔博士一躍而成為了秦朝七十個有編制的正式博士之一。當然,叔孫通說瞎話只是為了自保而已,很快他就逃跑投奔了項梁,接著是楚懷王,然後又投奔了項羽。
等到劉邦攻進彭城後,叔孫通又投降了劉邦。就這樣算,叔孫通前後都換過五個老闆了!
不過,不得不說這傢伙的眼光還不錯,就此他跟定了劉邦,項羽回軍奪回彭城、劉邦慘敗逃跑時,叔孫通也跟著逃跑了,看來他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