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大唐的窘迫(第1/2 頁)
李世民聞言,眸光微亮,嘴角勾起一抹讚許的笑意,輕輕頷首,言語間滿是嘉許:
“無忌你這一番話,倒讓朕對這李夜刮目相看。
十三稚齡,便懷凌雲之志,投身軍旅,不過三載春秋,已能獨當一面,鎮守一方,其勇武與擔當,實屬難得。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行事周全,步步為營,於文治之道亦展露鋒芒,若論治政之才,恐不輸朝中諸多老臣,實為後起之秀中的佼佼者。”
言畢,他目光轉向一旁靜默沉思的李靖,眼中閃爍著探究與期待的光芒,緩緩問道:
“李將軍,以你多年征戰的經驗與獨到的軍事眼光來看,這李夜在兵法謀略上,又當如何評判呢?
是否亦如其在軍政二途上所展現的那般,有著不凡的造詣與潛力?”
李靖聞言,微微抬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賞與深思,沉穩地答道:“陛下所言極是,李夜此人,雖年輕,卻已在戰場上顯露了其非凡的軍事才能。
他能猜測出突厥行蹤,而且第一時間有了計策。
佈局精妙,往往能於細微處見真章,以少勝多,以奇制勝,實乃不可多得的將才。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並不拘泥於傳統兵法,敢於創新,假以時日,其成就定當不可限量。”
\"哈哈,卿家此言,倒是勾起了朕無盡的好奇與期待。
這少年郎,小小年紀,竟能引得如此讚譽,實乃非凡之才,讓朕心馳神往,恨不得即刻召見,親眼一睹其風采!
朕倒要看看,是怎樣的膽識與才情,能在這錦繡年華綻放得如此耀眼!\"李
世民的笑聲爽朗,龍顏之上洋溢著由衷的喜悅與賞識。
此刻,魏徵緩緩上前,雙手交疊於胸前,行了一禮,語氣溫和而堅定:“陛下,我大唐有幸孕育如此英明睿智之後裔,實乃國之大幸。
然則,時局多舛,更為緊迫之事,乃是突厥之患蠢蠢欲動,邊境風雲變幻,
眾卿皆言其威脅日甚,那麼,我等又該如何籌謀,以御外侮,保我大唐疆土無虞呢?”
魏徵之言,猶如晨鐘暮鼓,瞬間讓喧囂的殿堂歸於一片沉靜,連空氣中都瀰漫著一股凝重的氣息。
李世民的目光深邃而堅定,緩緩掃過殿前那幾位英姿勃發的將領,沉聲道:
“諸位愛卿,時至此刻,國之危難,非同小可。
朕欲問,你等麾下,尚能迅疾集結多少英勇之士,以衛家國?
再者,無忌,國庫之中,又能即刻調撥幾何銀兩,以資軍需,解燃眉之急?”
此言一出,殿內眾人的神色更添幾分肅穆。
將領們面面相覷,隨即各自低頭沉思,心中盤算著麾下可用之兵,以及即將面臨的嚴峻考驗。
而長孫無忌,作為戶部尚書,聞言則是迅速在腦海中翻閱著國庫賬目,計算著能夠動用的每一分資源,準備給出最為精準的答覆。
這一刻,大殿之內,雖無劍拔弩張之勢,卻彷彿能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悄然凝聚,那是君臣一心,共赴國難的決心與勇氣。
半炷香的光景悄然流逝,李靖躬身行禮,其聲沉穩而富含敬意:
“陛下,長安城內,現下僅餘兩萬精銳,然此等兵力多為固守城池之師,其戰力與陛下麾下威名赫赫的玄甲軍相較,自是難以並肩。
往昔,軍中大權多掌於太上皇之手,我等初承皇恩,尚未能全然接掌,
故眼下唯徑陽之地,尚有三萬守軍可供即時調遣,以應不時之需。”
長孫無忌緩步上前,神色凝重,輕啟朱唇,對陛下言道:
“陛下,然國庫之狀,實乃捉襟見肘,空虛已久。
此刻若欲籌措軍資,唯餘十萬貫銅錢,於浩蕩出征之雄師而言,無異於滄海一粟,九牛一毛,實難解燃眉之急。”
李世民聞言,眉宇間深深凝聚起一抹憂慮之色,沉吟片刻,語帶猶疑:
“此番突厥再度侵擾邊境,朕之大唐豈非成了砧板之魚,任人宰割?
尤其是幽州之地,此刻盡歸羅藝掌控,此人素來唯前太子與父皇之命是從,若他心存異念,輕易放行突厥鐵騎,
則我大唐北疆,唯徑陽一線尚能勉強支撐,而彼處守軍不過三萬之眾,又怎能抵擋得住突厥那如潮水般洶湧的騎兵?
豈非任由他們長驅直入,直指長安,乃至朕之御座,近在咫尺,危在旦夕?”
殿下的麾下眾將,皆低垂頭顱,面露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