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朝堂風雲起,鈺王謀新局(2)(第2/3 頁)
位叫李然計程車子說道:“殿下,如今我大明多地雖有水利設施,可年久失修者眾多,一到洪澇乾旱之時,百姓便苦不堪言,下官以為,當務之急乃是要撥專款,選派能吏,對各地水利設施進行全面的修繕與整治啊。”
另一位士子卻反駁道:“李兄所言雖有理,可這撥專款談何容易,朝廷每年的開支本就繁多,如今又要耗費巨資在這水利之上,怕是難以實現啊,依我看,倒不如號召各地百姓自行修繕,官府給予一定的扶持便可。”
眾人又是一番爭論,朱祁鈺在一旁聽著,心中也在思考著對策,待眾人說得差不多了,他才開口道:“諸位所言都有道理,這水利之事,關乎我大明萬千百姓的生計,確實不可忽視。本王以為,專款是要撥的,只是這錢財的來源,可以多方籌措,比如鼓勵那些富商鄉紳捐資,朝廷再出一部分,同時選派得力之人去監督工程,確保每一文錢都用在了刀刃上。而號召百姓自行修繕也不失為一個辦法,可官府的扶持力度要加大,還需派專人去指導,如此雙管齊下,或許方能解決這水利之患啊。”
眾士子一聽,皆是眼前一亮,紛紛稱讚朱祁鈺思慮周全,朱祁鈺又與他們聊了許久,這才離去。
而朱祁鈺在講學之所的這些舉動,漸漸也傳到了朝堂之上,有人稱讚他愛才惜才,心繫百姓,可也有人暗自警惕,覺得這位鈺王殿下怕是有著不小的野心。
皇帝朱瞻基也聽聞了此事,在一次朝會之後,便將朱祁鈺單獨留了下來,問道:“鈺兒,朕聽聞你近些日子開辦了講學之所,與那些寒門士子打得火熱,你這是何意啊?”
朱祁鈺趕忙恭敬地回道:“父皇,兒臣見京城之中有諸多寒門士子空有才華卻無處施展,心中不忍,便想著開辦這講學之所,一是給他們一個機會,二來兒臣也能從中學到不少東西,還望父皇莫要怪罪。”
朱瞻基看著朱祁鈺,眼中有著幾分審視,片刻後才緩緩說道:“朕的鈺兒如今倒是長大了,有這份心思是好的,只是這朝堂之上人心複雜,你行事需得謹慎些,莫要捲入那些無謂的爭鬥之中。”
朱祁鈺連忙應道:“父皇教誨,兒臣謹記於心,兒臣絕無他意,只是想為我大明的江山社稷盡一份綿薄之力罷了。”
朱瞻基微微點頭,揮揮手讓朱祁鈺退下了,朱祁鈺走出大殿,心中卻是鬆了一口氣,同時也明白,自己以後的每一步都得更加小心謹慎了,畢竟自己的一舉一動,可都在眾人的眼皮子底下呢。
回到王府後,朱祁鈺又將自己的心腹之人召集起來,商議下一步的計劃。他深知,光靠這些還遠遠不夠,要想真正改變自己以及大明的命運,還得在軍事、經濟等諸多方面都有所作為才行。
心腹謀士張誠說道:“殿下,如今我大明邊境雖說還算安穩,可那北方的遊牧民族始終是個隱患,殿下若是能在軍事上有所建樹,讓陛下看到殿下您有保家衛國之能,那對殿下您日後的發展可是大為有利啊。”
朱祁鈺深以為然,他想起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大明軍隊遭受重創,若能提前增強軍事力量,未雨綢繆,或許就能避免那樣的悲劇發生了。“張誠,那依你之見,當下當從何處著手提升我大明的軍事力量呢?”
張誠思索片刻後說道:“殿下,其一,當革新軍中的訓練之法,如今我大明軍隊的訓練雖說也有章法,可多年來變化不大,若是能借鑑一些前人的優秀戰法,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更為有效的訓練之法,定能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其二,便是要重視兵器的打造,如今那火器雖說已在軍中有所應用,可還不夠精良,若是能加大研發力度,打造出更為厲害的火器,那我大明軍隊在戰場上便更能佔據優勢了。”
朱祁鈺聽著張誠的話,心中已經有了計較,當下說道:“你說得有理,這兩件事便交給你去辦,你暗中挑選一些可靠之人,先去調研一番,看看如何具體實施為好,有什麼情況隨時來向本王彙報。”
張誠領命而去,朱祁鈺又看向其他人,說道:“除了軍事,這經濟方面也是重中之重,我大明百姓要想富足,國家要想強盛,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可不行,你們也都說說自己的想法。”
另一位謀士劉方說道:“殿下,下官以為,如今可在各地鼓勵商業發展,朝廷適當放寬一些商業的限制,同時整治那些貪官汙吏,減少苛捐雜稅,讓百姓和商人都能有利可圖,如此一來,經濟自然便能繁榮起來了。”
眾人又是一番討論,朱祁鈺將眾人的建議都一一記下,他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這改變命運之路,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