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流量風暴中的破與立(第1/2 頁)
“當浪潮席捲而來,你可以選擇被拍倒在沙灘上,也可以學著成為浪尖上的那個人。”
輿論風暴沒有因為林川的沉默而平息,反而愈演愈烈。那篇控訴林川“消費廢柴情緒”的文章被多家自媒體轉載,不少大v也加入了討論。有人甚至翻出了林川早期影片的截圖,批評他“虛構情節”、“偽裝失敗”,試圖透過博取同情攫取流量。
短短三天,林川的微博粉絲掉了五萬,甚至直播間也成了圍攻的場所:
“假廢柴現形記!”
“你這麼‘失敗’,怎麼不去打工?”
“靠失敗賺錢的成功人士,真諷刺!”
林川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無援。他關掉直播,蜷縮在沙發上,盯著窗外黑漆漆的夜晚發呆。他不是沒想過回應,可是無論怎麼解釋,都會被扣上“洗白”的帽子。
“現在的我,甚至不配當廢柴了。”他自嘲地笑了一下,拿起手機翻開粉絲私信,想從中尋找一點慰藉。
就在他幾乎陷入自我懷疑時,一條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發信人是一個匿名賬號,對方的開頭很直白:
“我不知道網上那些人為什麼要黑你,但我想告訴你,你的影片救過我一命。”
林川愣了一下,繼續往下看。對方自述自己因為連續兩年高考失敗,遭受父母和親戚的冷嘲熱諷,一度想要輕生。某天刷到林川的短劇,才第一次意識到失敗並不是終點,而是一種普遍的存在。
“我看著你的影片,慢慢覺得,失敗沒什麼大不了。現在,我重新開始了職業學校的課程,雖然前路還是迷茫,但至少我還在走。”
林川看完後,久久無法平靜。他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一無所有。即便有千萬人誤解,他的影片、劇本也曾真正幫助過那些與失敗抗爭的人。而這種價值,是那些罵他的鍵盤俠無法否認的。
他突然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麼,不是為自己洗白,而是為那些支援他的人爭口氣。
一個大膽的念頭浮現在林川的腦海中:為什麼不直接走到線下,把“懶蟲日誌”的真實意義傳遞出去?
林川決定舉辦一場線下分享會,以“失敗者的勇氣”為主題,邀請那些真實的廢柴們講述自己的故事。他迅速聯絡了團隊,租下了一家小型劇院,並透過社交媒體發出公告:
“失敗不是罪過,它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你也曾因為失敗感到絕望,歡迎來參加我們的分享會。這裡沒有嘲笑,只有共鳴。懶蟲日誌線下會。”
訊息釋出後,迅速引發熱議。有人嘲諷:“果然是要割韭菜了,誰會去參加這種矯情的活動?”但也有人支援:“我真的想去聽聽其他人的故事,可能會有些啟發。”
一週後,分享會如期舉行。當晚的小劇場座無虛席,大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有學生、有剛畢業的打工族,也有初入社會的創業者。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期待和忐忑。
分享會的第一位講述者是一個外賣員,他走上臺時還有些緊張。他講述了自己如何因為學業不佳,早早進入社會打工,又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了在工廠的工作,最終選擇送外賣維持生活。
“有人說我是失敗者,但我覺得,只要我還努力生活,就不能被貼上廢柴的標籤。”他的發言贏得了一片掌聲。
接下來,一個年輕女孩接過話筒,她的聲音顫抖,卻帶著一種堅定:“我創業失敗了兩次,但並不後悔。失敗教會了我,比成功更重要的是勇敢去嘗試。”
林川坐在臺下,聽著這些故事,心中充滿感慨。他突然意識到,“懶蟲日誌”早已超越了他個人的失敗,而成為了許多普通人的縮影——那些在生活中不斷摔倒、又不斷站起來的人。
分享會結束後,林川將活動的實錄剪輯成影片釋出到網上。影片中,沒有任何戲劇化的表現,只有一個個真實的人在講述自己的經歷。
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這段影片引發了巨大的反響。評論區被“破防”刷屏:
“看完真的哭了,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掙扎。”
“這些故事比那些花裡胡哨的短影片更有力量。”
“廢柴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忘了什麼是勇氣。”
更令人驚訝的是,一些曾經批評林川的博主也開始轉變態度。他們發文表示:“或許我們誤解了他,他真的在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這次活動不僅幫助林川扭轉了輿論,也讓他看清了未來的方向。他明白,流量只是工具,真正的價值在於能否讓這些失敗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