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四兩撥千斤(第1/2 頁)
“勝利不是終點,它只是下一場戰爭的開始。”
經歷了輿論風暴後的懶蟲聯盟迎來了短暫的喘息期,但林川很快意識到,這並不是徹底的勝利,而是巨頭撤退後的重新佈局。
隨著使用者的激增,平臺的運營壓力逐漸顯現。去中心化互助網路雖然有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使用者貢獻不均、資源分配混亂等。更關鍵的是,巨頭在輿論戰中雖然暫時失利,卻未真正退出這場博弈。
為了讓平臺更加穩固,團隊決定引入更多專業資源,並嘗試與一些中小型企業和ngo(非政府組織)合作,將懶蟲聯盟的模式進一步系統化。
張越提議打造一套“懶蟲認證體系”,讓真正願意參與互助的人獲得更多權利,比如推薦優先、資源傾斜等。這一想法得到了廣泛支援,並被迅速付諸實踐。
然而,隨著懶蟲聯盟的體系逐漸規範化,另一個更大的問題也浮出水面:平臺的成功正在引發內部矛盾和外部敵意的疊加。
資本巨頭並未放棄對懶蟲聯盟的打壓,只是改變了策略。他們開始暗中支援多個“失敗者互助”類仿冒平臺,透過燒錢補貼、虛假宣傳等手段搶奪使用者。
與此同時,一些匿名賬號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散播懶蟲聯盟的負面訊息:
? “平臺的懶蟲認證體系不過是新一輪的割韭菜遊戲。”
? “所謂的互助網路,實際上是林川團隊的斂財工具。”
? “林川只是想成為另一個資本巨頭。”
這些訊息雖然沒有確鑿證據,但卻逐漸讓部分使用者開始對懶蟲聯盟失去信任,甚至引發了內部的不滿。一些使用者在社群中質疑:“為什麼資源總是向某些人傾斜?這是公平的嗎?”
資本巨頭的目標很明確:用內部瓦解的方式摧毀懶蟲聯盟,從根源上打擊它的公信力。
王一舟主張立即引入大規模資本,以應對巨頭的仿冒平臺:“只有足夠的錢,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我們的使用者遲早會被搶走。”
張越則強烈反對:“你瘋了嗎?巨頭的本質就是資本機器。如果我們也成為他們,那懶蟲聯盟的意義還有什麼?”
林川陷入兩難。他既擔心王一舟的提議會讓懶蟲聯盟背離初衷,又不得不承認張越的方案可能無法短時間內見效。
就在這時,李安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計劃:“如果我們將資本巨頭的策略反向利用呢?讓懶蟲聯盟變得‘無法被複制’。”
李安認為,巨頭雖然資金雄厚,但他們始終缺乏一項核心能力:真正理解使用者的情感需求。
“資本只能用資源吸引使用者,卻無法真正創造歸屬感。而懶蟲聯盟的優勢,正是這種情感連線。”李安繼續說道,“我們可以在互助網路的基礎上,加入更深層次的使用者參與,比如讓每個使用者都能成為懶蟲聯盟的‘股東’。”
他的計劃是推出一個社群權益共享模式,讓使用者不僅能參與互助,還能透過貢獻獲得平臺的實際回報,比如投票權、分紅權等。這不僅能強化使用者的歸屬感,還能讓懶蟲聯盟成為一個真正去中心化的社會實驗。
林川被這個計劃打動了,他知道,這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但也是懶蟲聯盟擺脫資本巨頭陰影的唯一機會。
團隊決定在幾個核心城市試行社群權益共享模式。林川親自撰寫了一封公開信,向使用者闡明懶蟲聯盟的願景:
“我們不只是一個平臺,而是一個由失敗者共同打造的烏托邦。在這裡,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承認,每一份貢獻都會被回報。”
這一模式迅速得到了使用者的熱烈響應。不少核心使用者甚至主動邀請更多人加入,並在社群中分享自己的“失敗重生”故事,進一步增強了懶蟲聯盟的影響力。
試點的成功讓團隊信心倍增。然而,他們並不知道,資本巨頭的反擊正在醞釀中。
就在懶蟲聯盟逐漸擺脫危機時,林川收到了一封匿名郵件。郵件中寫道:
“你們的成功讓某些人感到不安,他們不會停手的。接下來,不僅是平臺的問題,你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將受到影響。”
幾乎同時,張越發現,有人試圖透過技術手段攻擊懶蟲聯盟的資料庫。儘管攻擊被成功攔截,但團隊已經意識到,巨頭正在將戰場轉移到更隱秘、更致命的領域:個人安全與隱私。
李安冷靜地分析道:“資本巨頭顯然已經意識到,我們的反擊讓他們無法透過正常手段取勝。所以,他們可能會利用非常規手段,甚至是不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