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前上墳禱故人,年夜驚魂孝出殯(第1/3 頁)
在魏小佑的記憶中,老家魏王莊很多的傳統習俗既合情合理,又有悖於科學認知。
每每就一些傳統習俗問起爺爺奶奶時,他們又講的頭頭是道,讓你感覺不按照這些習俗行事做事就有愧於列祖列宗一樣。
由此,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和延續下,那些所謂的習俗也就成了刻在骨子裡的潛意識行為。
有一次,魏小佑正在爺爺奶奶家翻看《忠烈俠義傳》,中間小憩時,問起爺爺:
"爺爺,上茅房,為啥也叫解手呢?"
爺爺拿起跟前小桌上的手把茶壺,咂了一口,認真的看著魏小佑說:
"幾百年以來,咱們山東這邊很多的家族或者整個村莊代代相傳都說自己的祖先是來自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大槐樹人。
洪洞移民是指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發生的事情。
元朝末年,由於十幾年的戰亂,加上自然災害和瘟疫流行,尤其是北方地區的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百姓,死亡相繼,十室九空。
然而兵亂及各種災疫卻很少波及山西和陝西,同鄰省相比,山西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旺。
明朝開國後,洪武皇帝朱元璋為了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採取移民懇田的政策,將地狹人稠的山西農民遷移到地廣人稀的河北、河南、山東等地。
家鄉月明,故土難捨。移民則要撇家舍業,生死未卜,誰不留戀生養自己的家鄉?誰願背井離鄉走向未知?
任憑官府怎樣催逼,人們依然紋絲不動。官府無奈只好四處張貼廣告,說是“不願遷移者,速到洪洞縣老鴰窩大槐樹下集合,須在三天內趕到。願遷移者,可在家裡等待。”
人們知道這個訊息後,紛紛趕往大槐樹樹下。晉北/陝北人來了,晉南/陝南、晉東/陝東人也來了。到了第三天,大槐樹四周聚集了十幾萬人,他們拖家帶口,熙熙攘攘,心中默默祈求上蒼保佑。
突然,一大隊官兵急馳而來,團團圍住了手無寸鐵的百姓。數員武將簇擁著一個官員來到人群中間,大聲宣佈:
“大明皇帝敕命,凡來大槐樹下者,一律遷走。”
這道命令好似晴天霹靂,人們驚呆了,但隨即又省悟過來:受騙了。於是破口大罵的、呼兒喚女的、哭爹叫孃的聲音連成一片。
但這一切都無濟於事,官兵強迫人們登記併發給憑證。為防逃跑,每登記一個,官兵就讓被遷者脫掉鞋襪,用刀子在腳小趾甲上拉一刀作為標誌。
從此以後,移民後裔的腳小趾甲便成復形了。至今在很多地區凡腳小趾甲復形的人,也自稱洪洞人後人。
官兵強迫百姓登記後,為防止中途有人逃跑,就把他們反綁起來,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成一串,押解著移民上路。
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裡就是我們的老家”。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何方何地,都說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
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被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被遷移民們大多喜歡揹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倒揹著手走路的習慣。
在整個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路上就經常有人要大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軍爺,請給解開手。"官兵就會問:"解開手要幹嘛?",被押解人回答:"俺要大/小便"。
由此,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軍爺,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大/小便。
此後,“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詞了。
試想,這種解釋既有其歷史的合理性,也有其行為的合情性,更具習俗的傳承性。
就像每逢年過節的時候,魏小佑都記得,村裡各家各戶都要到村西南角的祖墳塋地去誥請列祖列宗,誥請時,還要帶供品啥的,即便是不帶供品,也要放上一掛鞭炮,磕上幾個頭才算誥請到了。
而,就是這種誥請,也常常伴隨著習俗背後的悲情而被繼續傳承。
這年,臨近過年還有三天,按照魏王莊的習俗,該去祖墳上把去世不到三週年的爺奶父母親祖請回家來過年了。
冬季本身黑天就早,下午四五點,五六點鐘的模樣,天就已經很黑了。
魏敬凱(魏小佑本家已經出五服了的侄輩)拎著一掛鞭炮就去了村西南角的魏氏墳塋地,冬天本就蕭瑟,樹枝丫上挑著的幾個幹葉隨風嘩啦作響,偶爾會有夜貓子(魯西南一帶方言對貓頭鷹的叫法)咕咕叫著飛過。
魏敬凱本就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