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青銅辯(第1/2 頁)
所謂生坑,就是墓裡出土的物件。
劉若萱解釋道:“賣家說,是他家祖宅裡挖出來的。”
徐良傑點點頭,“古代地基採用三合土的情況也有,倒也說的通,但必須要確保賣家跑不了人,不然是個麻煩。”
劉若萱道:“是認識的人,本地的,家庭住址都清楚。”
“那就好。”
徐良傑再次點頭,然後解釋道:“這件佛塔是清乾隆年間的產物,中原洛陽一帶鑄造的民用品,主要用於供奉舍利或者佛門經文,參照的是西域藏傳佛教的佛塔造型進行仿造的,在古玩界稱之為古仿……”
“從哪看出來的?”
不等他說完,王國晨就不服氣說道:“西域佛塔這種造型的很多,你從哪裡看出來他是中原古仿而不是純正的西域造?”
這一點,別說王國晨分辨不出來,就是文物班的其他人也分辨不出來。
畢竟,文理學院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在國內只是b級專業,稱不上專精。
更何況,鑑定和文物修復完全是兩碼事,靠的是綜合性判斷,而不是對於修復材質以及修復方式的認知。
一時間,其他人的目光全都落在了徐良傑的身上。
對於王國晨的質疑,徐良傑只是輕輕一笑,淡淡說道:“很簡單,這件佛塔身上的紋飾裝扮更具中原特色。
西域佛塔的裝飾紋路多是佛家八寶,而這件佛塔身上的卷草紋和勾蓮紋是典型的瓷器紋飾形態,這在西域佛塔身上可看不到……”
“這不一定吧?”
王國晨再度反駁:“絲綢之路的形成,造就了多地文明的融合,西域佛塔身上帶有中原特色並不稀奇。這只是文明融合的特徵。”
其他同學聞言紛紛點頭。
王國晨的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絲綢之路的打通,確實造成了多地文明的融合。就比如,明朝瓷器,甚至有不少官窯器身上都帶有鮮明波斯紋飾的特點。
還有不少瓷質執壺,也是以波斯金屬執壺的外形進行仿製的,直至清朝燒製的執壺,有不少造型仍有類似特點。
“你說的很符合邏輯,但鑑定不只單看一面,而是綜合性的判斷。”
徐良傑不急不惱,仍舊是一副淡淡的模樣,徐徐說道:“除了佛塔身上的紋路裝飾更加中原化,我判斷它為中原佛塔的主要原因,是這件佛塔的鑄造方式,乃是典型的失蠟法,從其光滑的塔身表面就可以判斷而出。
而西域銅器鑄造,在古代採用的方式是沙範鑄造法,這也是西藏地區古代最普遍的鑄造方式。
這種方式鑄造的銅器,表面相對粗糙,哪怕後期經過打磨,但器身上仍會留下比較明顯氣孔特點。但採用失蠟法鑄造的銅器上,就不會看到這一點……”
關於古代銅器鑄造的知識,文物系的課程中是有介紹的。
聽徐良傑這麼一說,當即有同學將佛塔抄起,仔細檢視佛塔表面,果然沒看到氣孔類留存,表面很是光滑。
王國晨也搶到手中,看了一遍。
只是等他看完,表情有些不太好看。
徐良傑沒說錯!
只是,他不甘心自己在青銅器的鑑定上竟然不如一個瞎子。
思索一番後,他突然高聲說道:“西藏古代的鑄造方式確實是以沙範鑄造法最為普遍,但失蠟法並非沒有。”
其他同學再次點頭,王國晨說的沒錯,西藏地區的鑄造方式,失蠟法只是不普遍,而不是沒有。
於是他們再度望向徐良傑,想聽聽他會怎麼說。
卻見徐良傑依舊不疾不徐的說:“西藏地區古代確實也有失蠟法鑄造方式,但僅在現今的雲南德欽地區發現過一例採用失蠟法鑄造的銅器,其他地區並未挖掘到類似鑄造法的銅器。
古代西域佛教組織曾向清廷獻貢過幾批佛像,鑄造方式採用的就是失蠟法,但那些佛像的精美精細程度,遠非這座佛塔能比。
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失蠟法這種更為先進的鑄造方式,在古代西域地區,僅掌握在宗教組織等大勢力手中,而不是西域民間。
而這座佛塔雖然造型優美,但論及精細度,跟那些貢器相比差之極遠。
所以,它只能是清代中原地區的民間產物!”
擲地有聲,言之有物!
徐良傑將他判斷此佛塔為何是中原民間產物,而不是西域產物的原因,很是講邏輯的說了一通。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