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章 李密失算降李淵(第1/2 頁)
洛川中的城堡都被王世充控制,李密率領剩餘人馬去了洛川最東部的滎陽虎牢關。
李密望著滔滔大河:啊,這地方是我人生飛黃騰達起點站,我能否再一次站起來。望關內關外,何去何從?過金堤關津渡,向北有徐懋功鎮守的黎陽倉,可以憑藉倉糧再起輝煌。
李密撫項自思量,忽然間想起徐懋功頸項上的傷疤。徐懋功會不會記恨,能容下我嗎?
李密躊躇之際,傳來訊息。王伯當領一部人馬退到黃河北岸,現在保據河陽。李密率領部下向西去河陽會合王伯當。
戰端未起,諜者先行。唐公李淵剛剛攻取長安,還沒登位做皇帝之時,就利用當年的官場人脈在敵對陣營中交朋結友。無論洛陽軍、李密軍,都有唐公李淵的人脈關係。
李密與王伯當、常何……等等一班將領商議說:“為今之計,南境以大河與王世充為界,北依太行山,東連黎陽徐懋功,休生養息以圖進取。”,
有人疑問:“九個多月之前。斬殺逆夫翟讓之際,誤傷了徐懋功的頸脖子,差一點點被斫死。如今軍事失利後去投奔徐懋功,還能以主公與部屬的身份相處嗎?”
元帥府吏柳爕說:“魏公,你與唐公李密為同祖同宗族,又兼有疇昔之好。雖然沒有陪唐公李淵一同起兵,然而魏公抗擊東都洛陽官軍,阻斷隋帝楊廣回京都的歸路,使唐公不戰而據長安。此事亦是魏公你的大功業,何不投靠唐公李淵。”
李密長嘆一聲說:“誰愛風流高格調,為他人作嫁衣裳?”
“當下交戰失利,將士們士氣低落。如果是在此長期停留,面對強敵的明爭暗鬥,恐怕叛亂的人會繼續增多。人心惶惶不安,難以成功。”多數將領對獨立自主對抗王世充失去信心。
李密轉念一想,我領一千人歸順瓦崗寨,借水行舟,最終掌兵百萬。如今我還有兩萬忠誠將士,帶兩萬人進入關中,能否借風使船?
李密說:“我是依賴大家成就了令人矚目的大事業,如果是大夥兒不願意堅守太行山的策略,我只能隨多數人的意願,一起西赴長安。”
李密率領二萬人馬從河陽西進一百多里後,大河南岸仍是洛陽王世充的勢力範圍,大河北岸己是唐皇李淵統轄地域。每到縣城、軍府、驛站所在地,已經準備了供二萬人的食糧。站站如此,天天如此,唐皇李淵如此周到熱情令李密的內心很是感動。
二萬大軍過了津渡,進入涵穀道,三十里一驛站,軍糧軍資早已準備齊備了。李密心裡美滋滋的想,必竟是同宗族兄弟,才對我李密如此厚待。到了長安城總得封我三公之一,太尉、司徒、司空。最不濟也得尚書令。
沒有緊急軍情,一百幾十裡涵穀道,緩緩行走了好幾天。這日到了潼關,守關將軍領長史們來迎接李密軍,好吃好喝慰勞李密這二萬人馬。長史說:“魏公在上,受在下一拜。奉朝庭兵部指令,所有入關兵士都要登記造冊,分配到各州各縣的軍府。”
李密有點茫然若失說:“這是不是把我這二馬人馬遣散了?”
長史信誓旦旦說:“不是這麼回事。關中與關外不一樣,全部實行府兵制。在各州各縣設立若干兵府,一府兵少則八百人,多則一千二百人。日常吃穿住行軍備物資,都從當地的州縣稅賦中調撥給軍府。遇有戰事,一聲軍令隨調隨走。京城長安沒有格外糧食供養軍伍人口。”
李密點點頭,無可奈何黙認了這樣分散軍隊的駐守方式。兩萬人馬分作若干府兵。分駐到關中各個州縣軍府。只留一府兵給李密隨行侍衛。
十月初八己卯日,李密到長安城見到了唐皇李淵。李淵這個皇帝與楊廣皇帝相比較大不一樣。李淵一見到李密就稱兄道弟,當下許口把表妹獨孤氏嫁給李密為妻。
李密看到皇帝李淵性情隨意,就問:“陛下,為弟願意為大唐朝效力。山東連城百座都是我的部屬,請陛下封授官職,便於我去招撫這些州縣。”
李淵漫不經心說:“不忙、不忙,長途跋涉,需要休息休息。明天早上列班朝堂儀事”
第二天早上,卯時點卯。李密來到大殿,聽皇帝李淵宣詔:詔大將軍淮安王,李神通為山東道安撫大使,山東諸軍受其節度。侍郎崔民幹為副使。
李密聽了這詔令,頭腦嗡一下。唐皇李淵本家兄弟,你這樣不地道哇。我的地盤應該我作主,怎麼不跟原主人招呼一下呢?
接下來宣詔:李密賜爵邢國公,授勳上枉國,官封光祿卿。
官封光祿卿?李密懷疑是否聽錯了。沒錯,就是光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