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曹魏制度改革(第1/2 頁)
雄武元年(公元260年)六月,魏晉大軍終於停下了交戰的步伐。這場持續了半年之久的戰爭讓雙方都付出了沉重代價。魏軍雖然取得了陳留和濟陰兩郡,但自身也傷亡慘重;晉國則在名義上成為了魏國的附屬國。然而,雙方並沒有因此而放鬆警惕,因為此時蜀吳兩國正虎視眈眈地盯著他們。
魏國雖然穩定下來,但兵力明顯不如晉國雄厚,而且急需時間來恢復和發展實力。與此同時,晉國初立,政局尚未穩固,還需要時間來徹底掌控境內的各州郡。面對這種形勢,雙方不謀而合,決定暫時休戰。
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未來五年內互不侵犯,各自發展自己的勢力。這一協議不僅給了魏國喘息的機會,也讓晉國能夠專心處理國內事務。至此,長達半年的魏晉紛爭畫上了句號。
曹髦和司馬昭便準備各自班師回朝。在離開之前,司馬昭命令鄧艾,石苞,諸葛緒各率三萬兵馬分別駐守東郡,山陽郡和泰山郡,而曹髦則讓樂綝和諸葛誕也各自領兵三萬分別駐守陳留郡和濟陰郡,安排好後續的事務,曹髦便帶領將士們返回譙城。
曹髦大軍抵達譙城之後,沿途受到百姓的擁護,返回皇宮後,曹髦立刻召集大臣,開始處理政務。同時翻閱了過去半年的朝政記錄,對嵇康等人的表現感到非常滿意。
與此同時,曹髦宣佈在譙郡龍山修建一座忠烈祠。這座祠堂將用來紀念那些在戰鬥中死去的的將士們,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意和為大魏犧牲的感激之情。曹髦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後世子孫能夠銘記這些英雄的功績,並傳承他們的精神。
訊息傳出後,整個譙郡都沸騰了起來。百姓紛紛讚揚曹髦的決定,並且願意全力支援這項工程。將士們也很感動,他們不在時被人看不起的丘八,以後戰死也不會被丟棄荒野,而是入忠烈祠受後人敬仰。從而使將士們對曹髦更加的忠心。
於是,朝廷立即公佈招募工匠的命令,朝廷管吃食,每天十個銅錢,工匠和百姓踴躍報名。所需材料也迅速籌集起來,忠烈祠的建設工作也很快展開。
在此期間,曹髦在空閒時,大多時間在考慮如何對現有的大魏制度進行調整,曹髦知道三省六部的雛形就是形成於三國時期的曹魏,武帝曹操把尚書檯官員由原來的內朝官轉成外朝官。這種變革,是中央官制的一次重要變化。從而使尚書省的正式建立。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晉封魏王時,不僅設定尚書、侍中以及六卿,而且設定中書令,這是中書省的雛形,侍中就是門下省的雛形。
而文帝曹丕代漢後,尚書省直接成為獨立的政務機關。尚書省設尚書令一人,尚書左、右僕射各一人。
同時由於中書省設立,尚書省改為負責具體國務的處置。其下設有五曹:吏曹(掌官員遷調)、左民(掌人民戶籍、稅賦)、客曹(掌屬國事務以及與東吳蜀漢的外交事務)、五兵(掌軍官選任與軍隊訓練)、度支(掌國庫)治事。每曹設尚書1人。尚書之下設侍郎、郎中等官,且有殿中、吏部、駕部、虞曹、度支、農部等共二十五郎,協助尚書分領諸務。
因此,曹髦這段時間也在頻繁召見,文欽,毋丘儉,羊祜,王基,王廣,衛瓘,王經等人來商談三省六部制的可行性。由於本身大魏制度就有三省六部的雛形,他們對於曹髦想要調整現有中央制度的想法沒有什麼牴觸,反而不斷幫助曹髦完善,在得到他們支援後,於是曹髦決定對大魏朝堂進行調整。
雄武元年八月,經過幾個月的反覆完善,曹髦決定對曹魏中央制度進行調整,此時在大魏朝會期間,王經率先站出來,陳述現有官職部門的一些臃腫和權利重疊,提議進行改革。曹髦故意詢問百官意見,百官見毋丘儉,文欽,羊祜等人贊同,也紛紛附和。
於是曹髦大魏中央部門進行了調整,決定在原有中書省,尚書省的前提下成立門下省。其中中書省主要掌管機要、釋出政令。門下省主要侍從皇帝左右、協助皇帝處理事務。尚書省協同七部,負責管理國家人事、財政、禮儀和軍事等事務。
三省長官分別為尚書令一人,中書令一人和侍中兩人。尚書省所設的五曹改為五部:吏曹更名為吏部、左民更名為戶部、客曹更名為禮部、五兵更名為兵部、度支更名為財部。同時設刑部主管刑法,設工部掌管營造工程事宜,共七部。每部設尚書1人,第三品。尚書之下設侍郎、郎中等官。
同時曹髦也對官員進行了任命:尚書省尚書令由毋丘儉擔任,中書省中書令由文欽擔任,門下省由桓楷,王廣擔任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