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第1/2 頁)
時光宛如白駒過隙,匆匆而逝,不經意間,已然入秋。
太極宮在秋意的籠罩下,更顯莊嚴肅穆。
金黃的銀杏葉於宮牆內隨風飄落,似是為這宮殿鋪上了一層華麗的錦毯,卻又在無聲中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太極宮的朝會大殿內,群臣身著朝服,恭敬地列於殿中,衣袂在不時吹進來的微弱秋風中、輕輕拂動,發出輕微的簌簌聲。
“啟稟陛下,今秋,許、戴、集三州大水,因朝廷防範及時,損失比之以往,大大降低,此乃天佑大唐。”杜如晦面色紅潤、身姿挺拔,步伐沉穩地出列,聲音洪亮而清晰地稟報。
經過數月的調理,杜如晦如今身體已無大礙,李二陛下高興的讓他恢復供職。
“陛下聖明遠見,此乃百姓之福!”群臣中頓時響起一片附和之聲,眾人紛紛彎腰行禮,動作整齊劃一,口中的頌詞此起彼伏。
“哈哈哈,好!”李二陛下開懷大笑。
他太需要功績來證明自己了,沒想到那些突厥俘虜的勞改,真救了數州百姓。
每次見到這種氛圍,總有一位大臣感覺如芒在背,李二陛下太英明自己怎麼活?
“啟稟陛下,臣有不同看法!”於是就在這一片頌揚聲中,魏徵那剛正不阿的聲音如洪鐘般響起,打破了這看似和諧的氛圍。
“魏徵,說來聽聽!”李二陛下微微一怔,隨即恢復了鎮定,他雙手搭在龍椅的扶手上,身體微微前傾,眼神中帶著一絲審視。
他就不信這種救了三洲百姓的事,他魏徵還敢批判自己不成?
“今秋雖廣開河渠,然時間太短,工程未能盡善,三洲仍有大部分農田被淹,諸多百姓、流離失所。”
魏徵繼續慷慨陳詞,他雙手抱拳,向李二陛下行了一禮,以表自己的忠誠與敬意。
“雖較以往有所改善,可依臣看來,此次秋季水災,並不算防治成功。”
“如今陛下大肆表功,是否太早了?”魏徵眼神中透著一絲執著,絲毫沒有因為周圍群臣的不滿目光而退縮。
“啟稟陛下,請恕杜某無法認同魏徵所言。”杜如晦如今身體一日比一日強健,這可都是齊王的功勞。
這魏徵許是習慣了打擊陛下,可這事明顯是齊王提出的治理方案,他這麼否定,杜如晦可就不幹了。
“克明,說說你的看法!”李二陛下看杜如晦站了出來,本想反駁魏徵的話語,一時間壓了回去。
“魏大人為官多年,像是挖溝渠這等粗活,定是沒幹過!” 杜如晦微微轉頭,目光犀利地盯著魏徵,話語中帶著一絲調侃與諷刺。
“杜相有話直說便是,魏某沒挖過溝渠,與秋季水患有關嗎?” 魏徵聽後,氣得吹鬍子瞪眼,他的臉漲得通紅,回應道:“難道讓魏某親自去挖一遍溝渠,才能給陛下提意見?”
“哈哈~”“呵~” 底下群臣見魏徵這副模樣,忍不住偷偷笑出聲來。
他們有的掩嘴而笑,有的低聲竊笑,大殿內頓時響起一片輕微的笑聲。
“我可沒說讓魏尚書去挖溝渠,只是想告訴魏尚書一個事實。” 杜如晦眼神中透著一絲嚴肅與認真。
“右僕射請講!” 魏徵強壓怒火,語氣生硬地說道。
“我們以一丈寬半丈深的溝渠為例,一個成年壯漢全力挖掘下,一天只能推進半丈遠。” 杜如晦一邊說著,一邊伸出手指比劃著。
“而挖溝渠還需要把挖出的土,處理到合適的位置,挖好了還要有人做平整,護坡,甚至壘磚石砌之。” 他的聲音在大殿內迴盪,讓群臣們漸漸收起了笑容,開始認真聆聽。
“總的算下來,一個五人組,三天都難推進一丈遠。”
“可你知道今年遇水的三洲,挖了多少溝渠和水井嗎?” 杜如晦突然提高了聲音,眼神中帶著一絲質問。
“這~” 魏徵一時間有些愣住了,他心中暗自懊惱,這他還真不知道,也無人向他稟報。
“讓我來告訴魏尚書,那些突厥俘虜的工程進度,是以往徵召民夫挖掘速度的近兩倍!” 杜如晦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笑意環視眾人。
收到這訊息的時候他也萬分不解,鬼知道調查來調查去,知道結果的他是多麼的驚愕。
“什麼?那些突厥人瘋了嗎?” 群臣中頓時響起一片驚歎聲,眾人面面相覷,眼中滿是疑惑與震驚。“這也太....”
“可這與魏某諫言陛下過早表功、並無衝突吧?” 魏徵皺著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