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劉璿主持遷都,先遣隊出發(第1/2 頁)
隨著吳國朝堂上風起雲湧,一系列變局以及隨之而來的屠殺悄然上演,而蜀國遷都的大幕也已然拉開,如火如荼地推進著。在這歷史性的時刻,漢中行宮的竣工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了遷都之路的前方。劉璿,這位肩負著蜀國未來希望的年輕君主,毅然決定與大將軍姜維及一眾驍勇將領率先踏上遷徙之旅,前往漢中那片新的天地。
白毦兵,這支蜀國精銳中的精銳,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僅攜帶三分之一的力量隨行。畢竟,漢中的軍事力量已頗為雄厚,無需過多的白毦兵前往增援,留下的大部分兵力足以守護成都,確保後方的安寧。而劉禪,這位曾經的蜀國之王,如今已心生倦意,不願再顛沛流離。他選擇留在成都,以太上皇的身份,用其深厚的威望與智慧,為劉璿穩定後方,成為遷都大業最堅實的後盾。
譙周,這位深謀遠慮的智者,對遷都之舉持堅定支援態度。他亦決定隨第一批遷徙隊伍前往漢中,沿途帶上三個兒子,一路觀察地形,揣摩山川走勢,研究馳道的修建路線及方案,為蜀國的未來交通網路勾勒出宏偉藍圖。
然而,遷都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大部分的官員及其家眷,並未在首批遷徙之列。他們需待劉璿等人前往漢中,親自確認那裡的具體佈置與安排,確保一切就緒後,方能踏上遷徙之路。這一決定,既體現了蜀國對遷都事宜的謹慎與周密,也彰顯了劉璿作為君主的遠見與擔當。
此刻的成都,彷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驅動,整個城市都忙碌了起來。這種忙碌,較之成都保衛戰時的緊張與恐慌,更多了一份希望與憧憬。街頭巷尾,處處可見忙碌的身影,人們為遷都大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這一日,劉璿身著華服,儀表堂堂,鄭重其事地告別了費氏及其他嬪妃。他深知,這一別,或許短時間無法相見。隨後,他親自前往拜見太上皇劉禪,表達自己對遷都事宜的決心與信心。而劉禪,這位看似玩世不恭的太上皇,手中仍然拿著裝有“大將軍”的罐子,眼中卻閃爍著睿智的光芒。
劉禪心中明白,自己提前退位,本是為了躲避朝堂的紛擾,享受片刻的寧靜。然而,劉璿的離去,卻讓他不得不再次站出來,主持大局。雖然如今的壓力已遠非昔日可比,但劉禪心中仍有些許不悅。他不喜歡這種被推向風口浪尖的感覺,但更不願意看到蜀國因遷都而陷入動盪。
於是,劉禪默默地承受著這份責任,用自己的方式支援著劉璿的遷都大業。
這一日,成都北門之外,晨光初破曉,劉璿一行人已整裝待發。宗預之二子宗義,身披鎧甲,英姿颯爽,率領著一千白毦兵,猶如一條銀龍蜿蜒於城門外。眾臣依依惜別,言辭懇切,送行之聲此起彼伏,而後,這支遷都的先遣大軍便浩浩蕩蕩地啟程了。
劉璿端坐於馬車之後,神色沉穩,黃慶則侍立一旁,恭謹有加。馬車緩緩前行,隨著距離的拉遠,成都的繁華景象逐漸淡出視線,只留下一抹淡淡的輪廓,在晨曦中若隱若現。
行了約莫兩個時辰,四周已是曠野無垠,劉璿輕輕掀開車簾,望向身旁隨行的姜維,問道:“大將軍,依你之見,我等按照這個速度,何時方能抵達漢中?”言語間,透露出一絲焦急。
姜維聞言,沉吟片刻,方道:“陛下,如今隨行人數眾多,且攜帶有不少輜重,臣估算,至少需得十日左右,方能抵達漢中。”他的話語中,透著幾分謹慎與穩重。
劉璿聽後,眉頭微蹙,道:“如此緩慢,看來馳道之修建,實乃迫在眉睫。倘若馳道修成,大約能縮短几日行程?”言語中,滿是對未來的期許。
姜維與譙周曾就此事詳細探討過,此刻聞言,便胸有成竹地答道:“據臣與譙司空估算,馳道修成後,行程至少能縮短一半以上。”他的語氣中,透著幾分自信與堅定。
劉璿聽後,眼中閃過一絲決絕,道:“那我們便加快行程,力爭一週之內抵達漢中。這路途遙遠,實在浪費時日。況且,時間拖得越久,朕心中越是不安,總感覺有些宵小之輩,已按捺不住蠢蠢欲動之心。”此言一出,姜維不禁一愣。他雖擅長軍事,但對政治之敏感度,卻略顯不足。此刻聞劉璿此言,心中不禁有些茫然,不知劉璿究竟何意。
劉璿瞧見姜維一臉茫然,心中不禁暗笑。他深知姜維乃忠臣能臣,絕不會蓄意謀反。然而,這世間之人,又能有幾個如姜維這般忠心耿耿?他不動聲色地瞥了黃慶一眼,只見黃慶心領神會,迅速使了個眼色。劉璿心中大定,知曉黃慶已明白自己的意思。
於是,他繼續與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