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劉備創業(第4/5 頁)
回答的,一般人恭維一番,客套一番也就是了。禰衡卻回答道:“你似那廟中的神像,常受拜祭,恨不靈驗耳!”
黃祖聽了大怒,叫來人一刀就把禰衡給剁了。
後世的教授在評價此類人的時候,單調的以為一個“狂”,得了恃才傲物的狂病。其實筆者認為,人的情緒和想法是與環境相關聯,不是獨立於環境之外的事物。您只要看看曹操的奸,劉表的庸,再想想傾頹的漢室,獻帝的無辜受辱,那麼禰衡的狂傲和視死如歸,其實是令人尊敬的,是對漢室的忠!
忠於漢室的人在黃巾起義被鎮壓之後的幾十年裡,都大有人在。在曹操陣營裡,董承伏完馬騰荀彧孔融等等一些人的被殺就與曹操清除這些漢室餘黨有關聯。那麼,荊襄之地的漢粉包括後面的益州漢粉都是等待一位匡扶漢室的英才明主。劉備的到來滿足了他們精神上的需要。那麼,劉備與劉表劉璋他們之間的矛盾不就很明白了嗎?
劉備多次諫言劉表,趁曹操北征偷襲許昌,劉表就是不。人家就一直守在荊州過小日子,享受著周圍人的尊敬,知足了,無有遠志。劉備這一熬,竟又是七年。
熬的不僅僅是劉備,還有人才。有個人才一直在熬,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
有一種說法很有意思,我覺得更能體現人才在這方面的熬,所以敘述一下。劉備在家編草製品,他對自己的老本行還是很懷念的。而且領導自給自足,頗有甘地自食其力的作風。有人送來一根牛尾巴,讓他編織,這人就出去了。過了一會兒,一個人走進來,他對劉備說道:“你就打算編織這些東西過日子嗎?”
劉備把東西一放,說道:“這是什麼話?”
這人說道:“你就沒有長遠的打算嗎?你現在打算怎麼辦呢?”這人把話一撩,甩身就走了。
劉備看這人儀表不俗,而且話中有話,彷彿切中了自己的心思,為什麼不去找找他呢?因此,《三國志》中的“凡三往,乃見”,更能體現人才在這方面的需求,留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我判斷很有可能是諸葛亮去了三次,然後吸引劉備的注意力,於是得到了千古佳話《隆中對》的經典高論。
諸葛亮究竟是不是劉備所要尋找的人才?劉備這領導其實心裡沒底。他的領導才能和知人善任的領導魅力其實不如曹操。但是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經驗告訴他:你劉備現在沒得選,沒得挑剔,你去一下也不算虧,這都是一種嘗試,給別人機會也是在給自己機會啊。
《三國演義》裡面,徐庶回馬薦諸葛、司馬微談論臥龍鳳雛以及被逼跳河等等情節筆者在這裡不論,一來重複,二來有悖論。試想劉備被蔡瑁追趕跳河的情節,就等於他和劉表外戚集團的矛盾很可能公開化了,人家豈容得你慢慢三顧茅廬?為了說明人才自身的需求,我採納《三國志》裡面諸葛亮主動找過劉備的思路。
劉備一生中等了兩個七年,他需要呂望之才。在荊襄之地,一個人半耕半讀,他舉目天下,渴求能遇見重振漢室的明君。也許就在那天,歷史上的二人相遇了。所謂相遇,不是簡單的看見彼此,而是在對方身上都找到了互相一直夢寐以求的東西。
草廬門外,劉備站了快一上午了,就等待諸葛亮睡醒。關張二人對這位大哥的謙遜,感覺是不是有些過了頭?弟兄三人都是平民化的人,劉備的精神補充了關張二人在韜略心胸方面的不足。劉備的精神使平民化的團隊扛起了不同凡響的使命。
難不成諸葛亮睡的就這麼死,安知他不是在裝睡啊?他要反過來考量劉備的情緒反應。
睡到了中午,諸葛亮終於醒了。聞有客人到來,趕忙洗漱完,他要會見劉備。
諸葛亮看出劉備沒有半點慍色,其中飽含謙虛和謹慎,眼神中有著堅定的意志和決心。
諸葛亮說道:“亮不才,何勞將軍至此?”
“先生過謙了,備遇先生恨晚。”劉備口稱“先生”,這是嚴肅的,讓人才不得不認真對待。
“願聞將軍之志?”諸葛亮問劉備。
“漢室傾頹,備飄零半生,無尺寸之功,無顏見先帝於九泉之下,深感自責慚愧!群雄並起,曹操竊持國柄,備欲重振漢室,救蒼生於水火,懇請先生賜教!”
劉備說罷,聲淚俱下。想起自己一生失敗,寄人籬下,東奔西走,無立足之地。有志之士矢志追隨,匡扶漢室的理想遙遙無期,又怎不令英雄墮淚!
諸葛亮說道:“自董卓造逆以來,豪強並起,漢室傾頹;曹操能兼併中原,擊敗袁紹,非為天時,亦依人謀。如今人多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