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諸葛亮的《隆中對》(第1/3 頁)
有一人被後世的三國學者稱之為“智絕”,被魯迅“狀……多智近乎妖!”。在三國時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名垂千古的縱橫高論《隆中對》即諸葛亮為劉備的困窘構思的戰略藍圖。
隆中對這一年,他27歲。但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要用現代觀點來評價他對歷史產生的作用。
諸葛亮很自私,也很狹義,個人的名就是成功的,還留下了兩篇好文章《隆中對》和《出師表》。但他在中國歷史上所起到的作用,與其他優秀的王侯將相相同。他沒能改變中國專制的本色,諸葛亮沒能承載起變革的歷史使命。
所謂“智絕”,不過如此。
公平的講,沒有道理唯獨要讓諸葛亮扛起中國歷史變革的重任。因為王侯將相不都這樣嗎?操持著權柄的人,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衡量世界。所謂中國歷史的責任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新中國成立後才意識到的歷史和社會命題。就諸葛亮個人而言,一生“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留得後世美名,飽受讚美稱頌之詞,其實是後世子孫自身文化上標榜和宣導教育他人的需要。所以諸葛亮的名聲千年不倒,而並非值得後人膜拜。
諸葛亮27歲出隆中為劉備的事業打拼。7年前大概就是官渡之戰剛結束的時候,諸葛亮20歲。官渡之戰的前十年,就是董卓之亂的時候,中國大地上開始呈現出人才噴湧的狀態。他們一個個粉墨登場,演繹自己的人生。曹操對人才的發掘吸引起了很大作用,門多故吏的袁紹也召集賢才名仕,其他各路軍閥為了征戰的需要也網羅能為自己開疆拓土、運籌帷幄的智謀之士。這段時間裡,諸葛亮還處於發育的狀態,還在隆中半耕半讀,用勞動和閱讀修身養性。
我們看看當時拔尖的人才,首推荀彧。他原來在袁紹手下待命,結果發現袁紹的領導才能虛有其表。而曹操治軍嚴謹,覺得曹操最終能一統中原。他的選擇是對的,可謂站隊站對了。在守城和評論袁曹力量對比方面,他的見解是精闢的,他的重要決策思想影響了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重要決定。所以曹操的成功統一北方,荀彧功不可沒。
其實荀家叔侄都對曹操忠心不二,但是荀彧的人生理想是希望曹操能作霍光、尹伊那樣的中興名臣,而不是幫你成就魏王的霸業,所以和曹操在目標和人生理念上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最後荀彧被逼自殺。他或許站錯隊了。
郭嘉是被人推薦的一個人才,後世相當推崇他的戰略思想。《三國演義》中有十勝十敗就是郭嘉的高論,熱愛做領導或者從事管理學研究的人可以選擇背誦。曹操在重要的決策問題上會諮詢他的意見,往往一語中的。關鍵是他人也很年輕,很活潑的一個人。他被陳群告狀,說他行為不檢點,好色。結果曹操說道:“我看重的是他的才能。”
郭嘉隨軍出征烏丸,可惜一病不起。死後留下書信,要曹操不要進逼遼東,同憂者相親,同欲者相憎,不久袁尚袁熙的頭顱就會送過來。後來,果然如此,令曹操感慨的是,一個能忠於他自己的頂級智謀之士竟在壯年之際就這麼撒手人寰了。曹操:我的征程才剛剛開始啊!
看曹操的陣營裡面,能有郭嘉這樣的智囊人物,而且還是忠於曹操自己的,怕是沒第二個人了。赤壁之戰後,曹操老淚縱橫,他哭道:“惜哉奉孝,哀哉奉孝!奉孝若在,我何以兵敗至此?”
袁紹那邊有田豐沮授一般的人物,也可謂當世之時的智謀超群的人物。何為智謀超群?就是輔佐君候,在組織決策和謀劃貫徹方面,能根據事物的發展和事理的客觀規律從而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略,並且要忠誠。像諸葛亮就是戰略決策、外交周旋、治國理政,乃至用兵打仗的全能型且出類拔萃的人才。諸葛亮方方面面在當時可謂出類拔萃。但歸了劉備。
田豐、沮授在為袁紹的戰略決策方面,可謂字字珠璣,句句肺腑,不可謂不忠誠。然而袁紹這人剛愎自用,而田豐、沮授也如同荀彧所說“剛而犯上”,歸根結底,是田豐、沮授站錯了隊。誰沒有缺點?領導很完美?一群人才跟了袁紹這種二貨級的領導,整個團隊都成蠢才了。袁紹輸給曹操乃事理之中。
最能與諸葛亮比一比的人是周瑜、孫策。孫策搶回自己父親屍身的時候17歲,而周瑜當時也就十七八歲。周瑜和孫策立業打下江東,也就二十多歲,到赤壁之戰周瑜可謂揮斥方遒,人生得意!可惜人家身體又不知道怎麼回事?後來年紀輕輕也就一命嗚呼了,很可惜。《三國演義》說是三氣周瑜導致死亡,這樣的小說內容真是對人才的汙衊!周瑜的死與郭嘉相似,都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