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非孟達莫屬!(第1/2 頁)
由於曹丕和曹植忙於競爭繼承權,司馬懿和楊修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日益對立。
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定了漢中後,司馬懿提議立即討伐剛奪取蜀地、根基尚淺的劉備。
然而,楊修則認為劉備已在益州立穩腳跟,而且曹操初定漢中,民心尚未穩定,涼州剛剛歸附不久,發動倉促戰爭恐難以奏效,並可能導致國力衰竭。
曹操最終採納了楊修的建議,沒有立即開戰,反而留下了“得隴望蜀”
的典故。
到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當上了魏王,司馬懿再次獻計直接稱帝,但未獲曹操接納,反而被逐出丞相府,安排到曹丕麾下任職。
建安二十四年,漢中之戰後,隨著曹植地位式微,楊修因種種緣由被曹操處死。
曹丕事實上已成為魏王太子的繼承人,司馬懿也被提拔為“太子中庶子”
,位列曹丕身邊重要的輔臣之一——即所謂“太子四友”
。
其中陳群、吳質、朱鑠三人均在內政管理方面有所建樹,但在戰略上,唯獨司馬懿最為出色。
曹操去世後,曹丕代漢建立魏朝,改元黃初,司馬懿相繼被提升為尚書、御史中丞,並被封為安國鄉侯。
因治理黃河水患有功,司馬懿於黃初二年進一步升遷為侍中、尚書右僕射。
此時,他已是魏朝廷中的重臣,除了幾位年邁的元老如賈詡、王朗、華歆,在文官中已無人可與他匹敵。
黃初五年,曹丕因伐吳之敗耿耿於懷,決定再度揮師前往濡須口,以圖一雪前恥。
此行中,他麾下的名將如曹休、曹真、夏侯尚、張合、徐晃及文聘紛紛出征。
曹丕將糧草補給等後勤事宜委派給了司馬懿,並授予其五千精銳和臨時軍事權力。
這使司馬懿首度觸及兵權。
俗語云:“凡事宜慎重啟端,始則易於掌控,續後便難收束。”
曹丕對司馬懿讚賞有加,讚許他為“蕭何再生”
,而司馬懿也順勢表示感激,並呈上一篇長達八百字的駢文表敬意。
到了黃初七年,曹丕在巡視南方返回後健康狀況急轉直下,他對未能順利征服吳國之事心生悔意。
瞭解此事後,司馬懿上書陳述蜀國與吳國現狀,建議集中精力攻蜀。
他認為吳國有陸遜統率外部軍事並孫權穩定內政,魏難以速破吳,除非出現極端意外——比如孫權突然撤換陸遜自己指揮,但這樣的變數微乎其微。
因此建議先取蜀而後滅吳的戰略方案。
雖曹丕採納此策略,可惜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最終,在黃初七年的五月份,立曹叡為太子並任命了四位輔佐大臣包括司馬懿在內;未久曹丕崩逝,曹叡繼位登基。
聽聞曹丕辭世,孫權迅速命令諸葛瑾領軍進攻襄陽。
當時鎮守襄陽的徵南將軍夏侯尚已亡,面對攻勢,襄陽陷入困境。
於是新帝曹叡派遣司馬懿領五千人緊急增援,併成功擊敗諸葛瑾軍隊斬敵超過三千,殺吳臣孫霸,令圍困部隊撤離,孫權感慨說“即無曹丕之存在魏亦不可忽視。”
同年年底,司馬懿因為戰功顯赫獲擢升驃騎將軍,正式躋身高階將領之列。
然而曹睿對授權予他並非毫無保留,上面還有著曹休與曹真的壓力,讓他難以獲得廣泛的軍隊認同和支援。
而駐紮在上庸地區的孟達自夏侯尚逝世後日夜憂慮,深知失去了朝中的唯一靠山夏侯尚,前途未卜。
失去夏侯尚之後,孟達感到自己像是漂泊無依的孤舟,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在諸葛亮的籠絡之下,他再次轉向蜀漢陣營,這已經是他第五次背叛主公了。
每一次背叛都是毅然決然地投身於對立陣營,呂布那樣的“三姓家奴”
都顯得小巫見大巫。
要說這位時代中不改初衷的“忠臣”
,非孟達莫屬!對他而言,更換效忠物件就像家常便飯,重複五次也毫不覺得新奇。
然而,孟達明顯低估了魏、蜀兩國對他的戒心。
隨著司馬懿以驃騎將軍的身份駐守宛城,全面接替了夏侯尚的工作,他對孟達的態度早已瞭如指掌,認為此人終會叛變,絕不安於現狀。
夏侯尚在世時,司馬懿就曾建議曹丕誅殺孟達;但因為夏侯尚勸阻,曹丕沒有聽從司馬懿的建議,不然此時的孟達或許早已不在人世。
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