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促使矛盾激化(第1/2 頁)
司馬懿假裝應允其議和要求,表面上撤退,暗中卻讓母丘儉率部繞路突襲。
當公孫淵發覺異常時,已被前後夾擊。
最終襄平城破,司馬懿繼續追擊,攻佔樂浪、帶方、玄菟等地,將這些領土併入曹魏版圖,公孫淵也在敗戰中被司馬懿所殺,首級送至洛陽示眾。
此時,司馬懿的軍事業績已達巔峰。
如果他不久後就此離世,可能對歷史的發展有另一種影響。
可惜的是,司馬懿重視養生之道,命不該絕於此。
六旬之年的司馬懿,身體狀況卻遠優於三十多歲的曹叡。
在從遼東返回洛陽的途中,他得知曹叡病危的訊息。
母丘儉聽聞此事後,忍不住痛哭失聲。
作為曹叡的親信,母丘儉與皇帝之間的感情十分深厚,二人自少年時代便相識,君臣關係更像是摯友。
但身為幽州刺史,母丘儉有戍守邊疆的重任,無法擅自離開崗位。
因此,他拜託太尉司馬懿代為探望病重的曹叡,司馬懿當即應允。
然而,司馬懿心中卻是暗自高興。
某種稱為野心的情感,在他心底悄悄滋生、蔓延,即將展露鋒芒。
到達洛陽後,司馬懿見到了生命垂危的曹叡,心中五味雜陳。
回想當初,曹丕曾將年幼的曹叡託付給他,而今,已是曹叡握著他的手,把年少的太子曹芳託孤於他。
十三年的時光匆匆而過,昔日的老友們已漸漸離去。
曹休、曹真、陳群三位輔政大臣相繼離世,唯一留下的只剩司馬懿。
同時代的風雲人物紛紛隕落,如同風中的落葉,逐一向生命的盡頭走去。
即便是魏國的資深重臣滿寵也漸入暮年。
另外,吳國的陸遜,近來與孫權的關係也不樂觀。
據魏國安插在吳國的密探報告,孫權多次在公開場合斥責陸遜,君臣之間岌岌可危。
身為東吳的柱石、江東世家首領和手握重兵的丞相,陸遜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倘若與孫權決裂,結局可想而知。
精明狡黠的孫權斷不會讓陸遜安穩度過餘生。
於是,陸遜的命運很可能會葬身於自己人之手,而非外戰。
與這些人相比,司馬懿無疑是最幸運的一個。
他身為四朝元老,又位居文官之首,名望達到頂峰。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儘管曹叡奄奄一息,神智依然清醒。
除了司馬懿這個歷經四朝的大臣外,他還特意安排了一位曹氏宗族的人擔任制衡角色。
最終,曹叡選擇了自己的舊部曹真的兒子曹爽。
正所謂虎父無犬子,曹真對魏國的貢獻堪稱卓越,其子曹爽想必也不會差。
於是,曹叡留下遺詔,命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佐新帝。
不久之後,這位年輕的新主子撒手人寰,年幼的太子曹芳順利即位,並改元為“正始”
。
曹爽雖年紀輕輕,司馬懿對他卻沒有絲毫輕視。
人有名聲,如同樹有影子,難以忽視。
司馬懿對曹真昔日在戰場上的英名記憶猶新,深知其能力。
因此,共同輔政後,凡遇重大事務,司馬懿總是先請曹爽決斷,若有異議則詳加商討。
剛開始輔政時,曹爽對司馬懿態度還算恭謹。
但隨著權柄在握,曹爽漸趨傲慢跋扈,朝中老臣屢遭無端責罰。
皇帝年幼,太后又不諳政事,那些被冤的老臣只得求助於司馬懿。
面對求援,司馬懿表現得極為無奈,向他們訴說自己的困境,自比為一介垂暮老者,力不從心。
他強調朝政如今全由曹爽掌控,自己即使心繫同僚也無能為力。
望著司馬懿日漸彎曲的脊背,老臣們滿懷憐憫之情,同時也對曹爽的行為更加憤怒。
畢竟,司馬懿作為四朝元老,在魏國的地位無可替代。
然而,這一切變化竟未引起曹爽警覺,見司馬懿漸漸遠離政務,便更顯張狂,認為這位年長的對手再不敢與其爭奪權力。
其實,司馬懿樂見其成,他希望這樣的局勢持續發酵,促使矛盾激化。
曹爽越是專橫,對司馬懿而言越有利,曹氏宗族與魏廷重臣間的裂痕亦會日益加深。
久而久之,曹爽終將失去民心,此消彼長之間……為了加快這一過程,司馬懿決定藉故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