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而非戰場上的勝負(第1/2 頁)
這番舉動明顯是在進行決戰前的大動員!
值得注意的是,連長期駐守在合肥前線抵禦孫權的張遼,也因為關羽的強大攻勢被調離南下。
在曹操的眼中,此刻最有可能抵擋住關羽鋒芒的,或許只剩下這位英勇無雙的張文遠了。
此外,駐徐州的臧霸、幽州的曹彰以及幷州的田疇等人也奉命帶兵南下增援。
然而俗語有云:遠水救不了近火。
曹操所依賴的兩位宗室統帥——夏侯淵已經在漢中隕落,若曹仁再有不測,整個曹營計程車氣必定瞬間崩潰!因此曹操需要先找到能夠即刻解圍樊城的心腹大將,徐晃肩負此重任臨危受命。
但僅憑徐晃和曹操的衛隊以及新訓練的十二營士兵似乎還遠遠不夠來挽救危局。
於是,基於司馬懿提出的計策,曹操決定秘密聯絡孫權。
呂蒙隨即率軍“白衣渡江”
,突襲奪取了南郡;與此同時,徐晃領兵迎擊以分散關羽的主力。
雖然關羽遭到暫時擊退,但對樊城的圍困依然未解。
當關羽準備同敵決戰時,忽然傳來其麾下將領麋芳與傅士仁向呂蒙投降的訊息,這一事件沉重打擊了關羽部隊計程車氣,最終關羽被迫解除對襄樊的包圍,退往荊州重整旗鼓,並返回南郡意圖對抗呂蒙。
然而此時對於關羽來說已經處於極度困難境地。
他計程車兵多有眷屬為呂蒙所控,在戰場上人心惶惶難以發揮戰力。
更糟的是,呂蒙派人告知將士們家人安全無憂的資訊,只要放降就能迴歸故鄉。
儘管知曉呂蒙用心險惡,但也難以阻止手下動搖的心志。
面對士氣低落的局面如何才能扭轉乾坤?
在東吳將領連續攻擊下,關羽被迫節節抵抗退守麥城。
也許曾令世人都敬重的關雲長從不曾想到,會有這麼一天被困於小小的麥城之內,處境極其危險而不知出路。
這或許是由他個人性格中的傲氣或責任感所造成的結果。
直到被困麥城之前,關羽從未想過要逃往益州。
他曾經派遣使者前往上庸,向駐守那裡的劉封和孟達求援,但卻被二人拒絕。
對於關羽來說,剩下的選擇幾乎只剩下從麥城突圍。
然而,麥城內外已被呂蒙率領的江東軍嚴密封鎖,突圍的可能性極低。
忠誠於劉備的文官趙累、王甫等人決定留守麥城,協助關羽父子吸引敵人的火力。
夜幕降臨,關羽帶著關平和二十幾名騎手朝西北突襲,沿途遭到眾多江東將領的圍追堵截,但仍繼續奮戰。
轉眼間,關羽一行距離益州只剩一二十餘里,卻在臨沮遇到了吳將潘璋提前佈下的伏擊。
馬忠率領千餘名精銳士兵嚴陣以待,面對已筋疲力盡且兵力寥寥的關羽父子,他們難以抵擋這最後的圍剿。
最終,關羽與關平不幸被馬忠擒獲,並因拒不投降而被呂蒙下令斬首。
聞訊後,留守麥城的三百多名士兵,包括趙累和王甫,也紛紛自刎殉難。
這位曾令曹營和江東聞風喪膽的將領,因內部叛變(糜芳和傅士仁的背叛)而走向悲壯結局。
孫權擔心劉備會因為失去荊州和關羽大舉進兵,所以未敢冒然收留關羽首級。
根據陸遜的建議,他決定將首級送往曹操處。
曹操不僅厚葬了關羽,還在安葬之時淚流滿面,既似緬懷故交,又如致敬英雄。
毫無疑問,關羽是曹操終其一生都渴望得到的頂尖武將。
遺憾的是,這份心願始終未能圓滿實現。
關羽之死導致了天下形勢的巨大變動,不久之後,曹丕與劉備先後稱帝。
為了防止劉備東征報復,孫權緊鑼密鼓籌備防禦,夷陵之戰爆發在即。
三國間勢力此消彼長,差距愈發顯著。
回顧關羽生平,隨劉備南征北戰功績無數,在蜀漢陣營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的領軍才能在歷史上鮮有匹敵,魏吳雙方亦高度評價其威名。
襄樊之戰時,兩家傾注全力對抗,調動幾乎所有精銳將士與其對決,無論曹營或江東均派出最強大的陣容應對這場歷史性的較量。
在這個時代,唯有像關羽這般的人物,才能讓魏國和吳國派出如此強大的陣仗。
即便他最終戰敗身亡,這並不意味著他的軍事指揮有問題。
實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