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太陽系中宜居的星球禮讚(第4/8 頁)
物質
生命的誕生離不開各種化學物質的參與。在原始海洋中,存在著豐富的碳、氫、氧、氮等元素,這些元素透過一系列化學反應,逐漸形成了生命所必需的有機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等。
(三)生命起源的過程
1 有機分子的形成
在地球早期的環境中,簡單的無機分子透過化學反應逐漸形成了各種有機分子。這些有機分子是生命的基礎物質,它們的形成標誌著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2 大分子的聚合
有機分子進一步聚合,形成了更大的分子結構,如蛋白質、核酸等。這些大分子具有特定的功能,為生命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3 原始細胞的形成
隨著大分子的不斷聚合和相互作用,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原始細胞。這些原始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它們的出現標誌著生命的正式誕生。
(四)生命起源研究的意義
1 深化對生命本質的理解
透過對生命起源的研究,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特徵,揭示生命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
2 尋找地外生命
生命起源的研究為我們尋找地外生命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線索。瞭解生命起源的過程和條件,有助於我們在宇宙中尋找其他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
3 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生命起源的研究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如化學、生物學、物理學等。這些研究推動了相關學科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
(五)結論
生命起源是一個極其複雜而又充滿魅力的科學問題。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有許多未知等待我們去探索。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有望進一步揭開生命起源的神秘面紗,為人類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探尋生命起源的道路上,我們始終保持著敬畏之心和探索精神。每一次新的發現都讓我們更加堅信,生命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奇蹟之一。無論生命起源的真相究竟如何,它都將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領域,為人類的未來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總之,生命起源是一個永恆的科學話題,它吸引著無數科學家和思想家為之奮鬥。讓我們共同期待著未來更多的發現和突破,為解開生命起源之謎而努力奮鬥。
六、以下是一些不同研究中提及類似地球行星數量等情況(需要注意的是對“類似地球”定義和判斷標準不同,所以數量差異極大):
一些研究和發現表明的數量或比例等情況
(一)開普勒探測器截至2015年7月,已確認的系外行星有1030顆,在2015年7月23日公佈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新發現中,包括12顆在宜居帶圍繞各自恆星執行、直徑介於地球直徑1 - 2倍之間的系外行星;人類已找到的系外行星總數超過1900顆。
(二) 截至2017年2月,科學家發現了在距離地球40光年距離的一顆小恆星(trappist - 1)周圍有七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圍繞。不過這裡的類似地球更多是指行星大小類似地球且處於恆星的宜居帶等。
(三)2018年12月6日有報道稱,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利用陸地和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在三個月內發現了100多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其中有7顆在某些特徵上類似地球。它們是岩石行星,表面堅硬,圍繞著某顆不同於太陽的恆星旋轉,軌道週期比地球短,不到24小時,質量大概比地球輕一倍。
(四) 2019年5月23日,德國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演算法,從已有觀測資料中辨認出18顆大小與地球相近的太陽系外行星,其中最大一顆行星的半徑是地球的兩倍多,最小一顆的半徑只有地球的69。而此前人們已發現了約4000顆太陽系外行星,其中96的行星比地球大得多,大小與木星或海王星類似。
(五)據外媒《天文學》雜誌2020年6月23日報道,在應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後,科學家認為,整個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60億個類似地球的行星。其定義的此類行星的大小必須與地球相似,繞類太陽狀的恆星執行,並且是岩石(或陸地)行星,且將其恆星繞入一個宜居區域能容納液態水。
(六) 科學家根據統計資料進行估算,大約80 - 100的恆星都有行星或與之相關的行星系統,大約20 - 2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