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為了活命,靠水吃水(第1/2 頁)
湘江水面波浪起伏。
李從嘉路過江邊,春風拂面帶來絲絲涼意。
他目光所及之處,一位老叟正靜靜地坐在岸邊垂釣。
手中握著一卷麻線。
突然間,麻繩微微一緊,老者的目光瞬間變得銳利起來,他熟練地握住麻繩,開始小心翼翼地收線。
經過一番短暫的拉扯之後,一條活蹦亂跳的小魚終於被提上了岸。
這一幕,讓李從嘉心中頓時有了新的想法!
這個時代釣魚可是靠運氣吃飯的,因為漁具太簡陋了。
李從嘉快步向前走到老者身邊,看他手中木杆上掛著較粗的麻繩, 魚鉤也宛如柳枝般粗細。
“老丈,釣了多少魚?”
老叟回頭看了一眼,見是名將軍打扮的少年,立馬站起身來懼怕的回答道:“將軍,今年水大,魚倒是不少,老朽釣了三條條小魚,剛剛夠熬湯喝。”
李從嘉見他所用魚線是一種布麻類的細線,由於泡了水,下面已經有些糟了。
吃不住勁兒,顯然不可能釣到大魚。
“你家裡可有漁網?”李從嘉又是追問道。
老叟道:“將軍,我家中有網,前日朗州叛軍撤走,在江上網了三天魚,網已經溼了,正在晾曬。所以今日出來釣幾條魚。”
“一網能捕多少魚?”李從嘉追問道。
“老朽一人捕魚,一網半個時辰,運氣好的話能撈上來三五條大魚。”老丈見這位將軍問的仔細,也是一五一十回答著。
“也就是六斤魚。”李從嘉心裡估算著。
李從嘉點了點,這年頭沒有尼龍纖維,網都是用麻繩和布編制的。
正所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真實的情況。
也是敬業的漁民!
因為漁網使用一段時間,必須晾曬,持續使用下去,漁網麻繩都會被泡的糟爛,根本不耐用。
李從嘉和老者聊了一陣,瞭解當下情況,這釣魚完全是個技術活!
老叟是個漁民,釣了半輩子魚,所以這大災之年過的還算不錯。
想想後世有專業的釣竿和超細的強韌的魚線,都有很多人釣不到魚呢。
小漁船一網下去,能捕撈幾百斤的魚。
這個時代的捕魚產量,是後世遠遠不能比的。
李從嘉知道最早原始人用獸筋釣魚!
到後來秦漢時期發展用蠶絲,金屬絲,唐宋開始用麻繩,元、明時期由於棉花的大力發展,紡織技術大大地提升,已經可以用棉繩釣魚。
現在這種麻繩,宛如柳枝粗細,太粗了釣不到魚,太細了遇到大魚釣不起來。
所以很多人都用竹網編制的魚具……
李從嘉瞭解些情況後,興奮的回到潭州城中。
“我要做些漁網,動員潭州百姓捕魚為生,能救一些人算一些人!”
李從嘉想著現在地裡沒糧,山裡沒獸,只剩下浩浩蕩蕩的湘江水,還能養活人。
嶽州城更是靠著洞庭湖,那是內陸巨大的產魚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他要把後世改進的漁網提前做出來。
提高捕撈技術,能救多少人算多少人,這年頭大江大河裡的魚很多,就是網不上來。
折返回潭州城中,李從嘉發動戶曹官吏,收集漁網,並且在漁網上掛上了魚鉤。
整整折騰了一夜。
李從嘉按照宋朝時期出現的漁網,織成了一種緡鉤的捕魚工具。
它由一根長主線和多個帶有鋒利魚鉤的支線組成。
這種漁具的設計充分利用了魚類的行為習性,使得漁民可以在較大範圍內捕撈到更多的魚類,極大地提高了捕魚效率。
第二天一早,湘江水面上。
在李從嘉的安排下。
“出發!”
兩艘小船在江面上平行而行,漁民站在船上,手持著那根連線著數百個魚鉤的綸線。
慢慢的放入江水中。
拉網的範圍巨大,展開之下足有將近三丈寬,兩艘小船橫在江面上同向而行。
旁側武將、文吏指指點點,看著江上兩艘小船,不知道李從嘉要幹什麼。
這些魚鉤,間距大約一尺左右,末端還附有黑色石塊,以保證它們能夠順利沉入水底。
董蒨這兩日看著李從嘉忙活,卻啥也不懂:“這黑色石塊是什麼東西?”
“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