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設內閣微臣預機務 開科舉星宿聚翰林(2)(第1/3 頁)
錄用竟達四百餘人,這是大多數人、尤其是二百名以外的人最心儀的事,沒有新天子 的浩蕩皇恩,他們恐怕也要回鄉,終日苦讀,等待三年之後的另一次大比了。憧憬著美好 的未來,心潮起伏,望著黑漆漆的大殿,又未免膽戰,雖然是煙花三月楊柳初綠的宜人季 節,雖然是金碧輝煌、鳥語花香的大好景緻,但幾乎所有的舉子都噤若寒蟬,既懾於巍峨 肅穆的皇宮,又畏懼就要到來的面君,有的人還絮絮叨叨,不知在默唸著什麼。
二月裡(陰曆,下同),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千名舉子一下子湧入南京,京師的大小飯 館、客棧頓時熱鬧起來。會試完畢,舉子們平平安安,沒出什麼大礙,也沒有在放榜之日 大喜過望而瘋癲的,這才令解縉、黃淮懸著的一顆心放了下來。
鄉試、會試都是三場,學子們已習以為常。第一場試《四書》《五經》;第二場試論, 以詔、誥、章、表為主;第三場試經史策論。三場下來有近二十道題,從儒家經典到詔誥、 經史、策論,尚能與治國安邦結合起來,並非一味空泛之談。放榜以後,大多數舉子不得 不準備悻悻還鄉,只有皇恩特准的、相對於眾多舉子鳳毛麟角的區區數百人,在等待著由 皇上親策的殿試。
因為新帝登基,因為上榜人一邊倒的大多江南人,解縉、黃淮二人的主考任務雖已完成,但心裡總是不踏實。黃淮說:“頭懸樑,錐刺股,舉子秀才們成個功名不易。這幾日,我把落榜的幾千份卷子又仔仔細細翻看一遍,還真沒見遺漏的好答卷!” 解縉一直在沉思,回鄉的八年中,對他的韌性磨練不少,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勁頭收斂多了。“雖我們盡了心,”解縉不無憂慮地說,“不知你注意沒有,楊相等前十名中, 我的家鄉吉安府就有七人。我擔心的是,以後或許會有人因他事來找後賬,說我解縉偏袒 鄉人啊!”
“私下裡,我們沒見過任何一個舉子,”黃淮中等個頭,面型偏瘦,一雙大眼卻無時 不在閃爍著智慧的光波,透著聰明和執拗。他說,“兩袖清風,一視同仁,什麼時候都問 心無愧。再說了,建文二年的狀元胡廣等一甲三人都是吉安人,吉安文脈深厚,無人企及, 這,皇上也該知道的。再往前追溯多少代,也是江南多才子,又有什麼好懷疑的。”
“天地良心。可以說,你我上無愧皇上,下無愧士子,下一步我們就把入選和落選名 單及試卷封存,交與禮部,待皇上殿試畢,你我也就完差了。”
這是新帝登基的第一次殿試,隆重,莊嚴而不失喜慶。殿內,永樂端坐御座上,吏部 尚書蹇義、左侍郎師逵,禮部尚書李至剛、左侍郎趙羾,主考官解縉、黃淮等分列左右。 “陛下,這是解縉、黃淮二人初選的一、二、三甲名單,試卷遵旨已送進宮裡了。”
李至剛說著把名單交黃儼遞給了皇上。 “一、二、三甲的試卷朕都看了,”永樂第一次測試天下貢生,心裡有些激動,春風滿面,容光煥發,洋溢著喜悅之情,“你等認為楊相的試卷松軒竹徑,文采飛揚,放在了 第一,朕倒以為曾棨的文章乃茶園稻陌,樸實無華,更符合朕初定的選人標準。尤其是試 卷的蠅頭小楷,圓潤飄逸,如西風禾黍,令人賞心悅目。周述、周孟簡的文章,洋洋灑灑, 大有一瀉千里之壯觀。自古有言,文如其人,朕倒要看看是不是文如其人,測後再定。先 宣你們擬為第一的楊相上殿吧。”
隨著黃儼一聲好聽的吆喝,工夫不大,一個清瘦的、約莫三十歲左右的書生跪在了皇帝面前。
“學生楊相叩見陛下,願吾皇萬歲、萬萬歲!” 永樂心裡重複說了兩遍楊相,心念一閃道:“楊相,名字起得不錯嘛,剛出貢院就已拜相了?” 楊相心下一驚,想不到皇上的第一句會說起自己的名字,事前所有的設計都扔到了一邊,略一遲鈍,急中生智道:“學生不敢,實是年幼之時懵懂愚鈍,總不開竅,三四歲時 還不會說話,像一個木樁,家父以為生了個啞巴,又是楊姓,就用了這個‘相’字,以目注木,陛下若不喜歡,今日就改了。”
永樂本是一句玩笑的話,想試一試這數千人中拔出的第一人的機敏和才氣,也是為了 緩解氣氛,便於下面的問答。
“好了,朕沒有怪你的意思,名字不必改,你的文章也不錯,考了幾次了?”
“學生五六歲時突然就說了話,隨父學習儒家經典,十六歲時是縣試第一名秀才, 二十九歲是鄉試第一名舉人,前日會試又是第一名進士,今日得沐天恩,金殿對策,也算 是少年得志,願為天子門生。”
層層第一,又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