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國君死社稷(第2/4 頁)
在地面以下,在鑽床上空還豎起了一個三角支架,支架上裝有與地面垂直的導軌,可以帶動滑座上下滑動,需要鑽孔的槍管就被固定在滑座上。
兩個磅圓腰粗的工匠拉住伸出滑座兩側的把手,以全身的重量使勁往下拉,飛速旋轉的鑽頭就一點點地旋進了固定在滑座上的槍管裡,鑽頭與槍管內壁的磨擦聲更加刺耳,還有刺鼻的焦鐵味瀰漫在空氣裡。
另外一個工匠正不停地往鑽頭和槍管上澆水,以免鑽頭和槍管被燒焦。
這兩臺水力鑽床是宋應星根據王樸的提示設計,並且親自監工製造的,到現在已經試用了兩個多月,加工速度果然比人工鑽孔快了許多倍,人工鑽孔要一個月才能鑽好一根槍管,可一臺水力鑽床一天就能鑽好一根槍管,加工速度整整提高了三十倍!
而且水力鑽床鑽出來的槍膛明顯比人工鑽出來的槍膛要平直!
不過,王樸這次來紫金山兵工廠卻不是衝著水力鑽床來的,而是衝著宋應星剛剛研發成功的後膛槍來的。
所謂後膛槍是和前膛槍相對的。
前膛槍的火藥和鉛彈得從槍管的前端塞進槍膛,再用通條壓到底部,這是個很費時間的技術活,在沒有發明紙殼彈之前,最熟練的老兵每分鐘也只能開兩槍,有了紙殼彈之後,速度才有了極大的提高。
後膛槍的紙殼彈就不再是從槍管的前端裝填了,而是從槍管後端裝填,好處是裝填更加迅速,而且不必站起來用通條把彈藥往槍膛裡壓了,這樣一來,士兵就能趴在地上裝彈,持續射擊了,這極大地提高了火槍兵在火槍對射中的生存能力。
相對後膛槍,前膛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掃盲:公元1545年(嘉靖二十七年),明軍在收復被葡萄牙人侵佔的雙嶼戰鬥中,俘獲了一些善於製造火繩槍的日本人及槍支,由馬憲、李槐等人學習了製造火槍的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於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為精絕”的火繩槍,稱之為“鳥嘴銃”,即鳥槍或鳥銃。
鳥銃槍管用熟鐵打造,重約12斤,有準星、照門,安裝木託之上,鳥銃口徑在9~13毫米之間,槍管長度在90厘米~150厘米之間,最大射程可達300米,有效射程超過100米,這個有效射程不是吹出來的,玩過民間火銃(也是滑膛槍)的讀者就會知道。
有些讀者總喜歡把無知當成真理,說什麼火繩槍的射程只有45米云云,事實上明代的造銃工藝是相當精良的,遠非後來的滿清所能比擬,滿清入主中原之後,明代的造銃、鑄炮、造船工藝完全中斷,科技倒退了足足三百年!
至於大明邊軍所使用的鳥銃、火銃射近程,威力小,容易炸堂,實戰中完全壓制不了建奴的弓箭,則完全是因為官場腐敗造成的,工部官員為了中飽私囊,以次充好,把鳥銃的管壁做得其薄無比,能不炸膛嗎?
但這跟明代的造銃工藝無關!】
宋應星研發的這支後膛槍口徑只有10毫米,比火槍隊使用的前膛槍口徑小了2毫米,槍管長度還是120厘米,看上去顯得更加細長輕巧,其核心裝置就是一個絞輪,跟現在的獵槍一樣可以從中間摺疊,以便把紙殼彈裝進後膛,然後再合上槍機,扣死,就能發射了。
這支後膛槍的口徑雖然小了,可紙殼彈的裝藥量卻沒有減少,所以顯得比前膛槍的紙殼彈更細長,槍彈也從圓形的鉛彈換成了圓柱形頂端削尖的鐵彈。
王樸讓呂六試射了十幾槍,發現後膛槍的射擊速度果然大大提高了,幾乎是前膛槍的兩倍!射程和精度也較前膛槍有顯著提高,射程達到了三百多米,像呂六這樣的老兵,兩百米外能夠準確命中人體大小的目標。
“好。”看完了呂六的演示,王樸擊節喜道,“太好了!”
看到王樸欣喜若狂的樣子,宋應星不免有些得意,抱拳道:“卑職幸不辱命。”
“哈哈,宋先生辛苦了。”王樸說此一頓,又問道,“宋先生,一個月的時間能造出多少支後膛燧發槍?”
宋應星道:“只要水力充足,兩臺水力鑽床一個月能鑽出六十枝槍管。”
“只有六十支?”王樸聽了難免有些失望,不過轉念一想有總比沒有好,便又道,“也好,六十支就六十支,下個月的這個時候本將軍會準時派人來取。”
紫禁城,乾清宮前殿。
崇禎帝正召集內閣首輔周延儒以及次輔賀逢聖、陳演、魏照乘、範景文、李邦華等人議事,兵部尚書張縉彥也奉召列席。
大明國勢江河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