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徐州官學(第1/2 頁)
“稟主公!關於人才選拔,屬下有一策,不知主公允否?”
徵南大將軍倉曹,陳群出列說道。
“長文有何良策,請講!”
劉備似乎早有準備,微笑說道。
“我徐州百姓,屢遭戰亂,如今新政伊始,官吏緊缺。主公何不仿效那荊州劉景升,開辦官學,延請天下大儒名士,前來講學傳道。如此,主公可廣納徐州學子,不論出身貴賤,皆可入學受教。世家子弟,寒門學子,亦可同窗求學,共較學問。再設中正官,加以考較,從中選拔任用官吏,日後何愁天下賢才,不盡入主公麾下!”
陳群神情自若,侃侃而談道。
霍驍見陳群出列,還以為他會提出自己歷史上有名的“九品中正制”,沒想到他卻提出了另一項人才選拔方式!
他卻不知,陳群此前確實向主公劉備,以及軍師徐庶等人,提出了日後“九品中正制”的雛形!
劉備初聞此舉措,就頗為意動。九品中正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並非單純看重門第出身。以品評人物所獲品階,授以相應級別官職,並逐年予以考核。
如此,便能以“相對”公正的人才選拔體系,制約世家大族子弟靠父祖蒙蔭,壟斷察舉孝廉,茂才等身份,藉此踏入仕途,壯大自身家族勢力。
不過徐庶智謀深遠,他很快意識到,九品中正制亦有不小弊端。
世家大族子弟,大多家學淵博,多承良教,較之寒門子弟,底層庶民,出仕做官便佔據先天優勢!
若不予以制衡,九品中正評選規制,日久必為天下各世家大族所壟斷,淪為其鞏固官場勢力之利器。
屆時,寒門學子反遭其遏制,更無揚名顯身之途,而世家大族之勢恐愈加強盛,尾大難制!
事實上,在霍驍這個穿越者的記憶中,後世九品中正制,也確如徐庶擔心的那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反在無形之中壯大了世家大族勢力,以至“進化”為兩晉時期的世家門閥,導致晉朝“強枝弱幹”,最終在內亂之中走向滅亡。
因此,在霍驍的內心之中,其實並不看好歷史上陳群的九品中正制。
不過他也沒想到,徐庶,陳群,劉備等人以利弊相較,雖沒有最終採用九品中正制。
卻藉由徐庶在荊州水鏡書院就學經歷,提出了“官學”的理念。
以大儒名士“坐鎮”,讓世家子弟,寒門子弟共聚一堂治學,再以主公劉備親自指派的中正官,對學子進行統一考較。合格者方能出仕,任用為官吏。
在霍驍心中,這倒是有了些後世科舉制的雛形!
果然,陳群此言一出,堂下眾人皆是議論紛紛,這設定“官學”一事,事關重大,如何平衡世家子弟與寒門學子間的矛盾,更要多費一番思量。
此等舉措,是劉備,徐庶,陳群此前早已商定的結果,如今不過是藉此議事之機,告知徐州文武重臣,尋求支援!
徐庶出身寒門,自然知曉寒門子弟治學不易,而世家大族子弟,出仕為官後,尸位素餐者比比皆是。
如今主公推行新政,設定官學,正可一面選拔賢才,為己所用,支援新政。一面也可借寒門學子,制衡世家子弟,此乃一石二鳥之舉!
思慮及此,徐庶胸有成竹地說道:
“主公欲行王道,匡扶漢室,救天下萬民於水火,需得天下賢才相助!庶亦出身寒門,深知求學艱難。幸得年少時,遊學荊州,得水鏡先生,龐德公等大儒教導,方有今日成就!陳長文所言,打破門第之見,不論出身,皆以才學德行考較,如此主公必得天下賢才,則大業可成!”
糜竺,陳珪二人雖出身徐州世家大族,卻也深知官學意義所在,他二人既奉劉備為明主,自不能因私廢公,一味維護世家利益。
只見糜竺向劉備拱手施禮,誠懇道:
“主公!元直軍師,長文大人所言,皆為正理!荊州劉景升設定官學,廣納賢才,聚大儒三百,學子千餘,荊州至此文教大興!我徐州官學,正可仿此例!”
陳珪見糜竺表態,也撫須笑道:
“若無論出身貴賤,只要有求學之志,便可入我徐州官學!諒各大世家也無話可說,老朽生平亦結識不少名士大儒,若主公有意,老朽願賣這幾分薄面,延請他們前來我徐州治學!”
劉備見糜竺,陳珪二人竟也鼎力支援,當下大喜道:
“子仲,漢瑜二位以大局為重,支援出辦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