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啟程,建康(第1/3 頁)
兩日後,趙構收到趙鼎的急報。
起初頗有驚疑,紹興府一無匪患,二無海盜,究竟能是何事讓元鎮如此急切。
兩冊奏報,自然的先拿起薄的。
越看,臉上的喜色愈重,看到精彩之處,更是拍案叫絕。
“好!元鎮不愧為國之重臣,又為大宋立下奇功一件。”
一眾伺候的內侍宮女起初嚇了一跳,隨即紛紛祝賀,即便他們並不知道上面寫了什麼。
有了良好的開始,趙構對另一冊的內容更加期待。
白野當時寫的非常瑣碎,購地,買牛,招佃戶,農具,肥料的生產製作,雞舍豬圈等等等。
所有的開銷明細一律精確到文,還有雞鴨魚的預售,豬雖然滯銷,但也給出了評估。
趙構越看越心驚,但是,上面的數字太具體,太有說服力了。
而且,趙鼎也不可能拿這種事開玩笑,那可是欺君之罪。
趙構放下冊子久久不語,整個御書房鴉雀無聲。
突然,“傳眾宰執御書房議事。”
都督府中的張浚見到宮中出來傳召的內侍,得知立即入宮議事。
一時間驚疑不定,“敢問大官,陛下緊急召見,是何要事?”
那名宦官頷首,小聲道,“下官不知,不過,應與紹興府的趙相公有關。”
張浚聽到時趙鼎,一時間百感交集,一別也有大半年了。
不過,他並不覺得自己有錯,元鎮過於穩妥(保守),謹慎(膽小),淮西軍雖有動盪,但自己還壓得住。
約莫半個時辰,趙構的智囊團悉數到了御書房。
趙構先是將鹽田的冊子讓他們一一傳閱。
又是小半個時辰,幾人表情不一。
張浚的複雜,張守和陳與義的欣喜,秦檜的無動於衷,若有所思。
見眾人看完,趙構微笑著問道,“眾卿以為元鎮此法如何?”
張守資格最老,率先開口,“哎,元鎮實乃國之柱石,若行此法,我大宋再不受青鹽之苦,亦是百姓之福啊。”
陳與義附和道,“不若召回趙相公,由其牽頭,操持此事。”
趙鼎現在回來,對自己並不會產生威脅,秦檜順水推舟,“臣附議。”
張浚最後開口,想扯開這個話題,“元鎮上奏說,此法乃其弟子所傳,不如先傳其弟子面對,這白野,有些耳熟。”
趙構笑道,“是那醉賢樓的東家,朕曾派人去採買酒水,竟只給朕5壇,著實可惱。”
隨即,又露出一抹緬懷之色,“其父亦是忠貞之輩,雖有過錯,哎朕猶記得其父那一筆好字。”
御書房內一時間有些沉重,靖康以來死難的同僚實在太多了。
這時,秦檜出聲道,“可見白家家風清正,子承父志,為國盡忠。”
趙構點點頭,又將第二份奏表交給一眾宰執傳閱。
這一回則要慢了許多,每個人看完都是一臉難以置信。
趙構得以慰藉,這才對嘛,不只有朕出乎意外,著實是太過匪夷所思。
張守已過知天命,此刻老淚縱橫,“若此法可成,天下百姓都將為其立生祠。”
因為照白野的設想,以增產後的稻米為種糧,產量還能再升少許,較於原先,畝產能翻上一倍。
並且,這依然不是極限,只是需要時間。
秦檜說道,“即便是有些許誇大其詞,亦是功德無量。”
陳與義出言反駁,“不會,元鎮為人本就穩重,絕無可能在此事上做表面文章。”
張浚一言不發,此刻的心情可謂是五味雜陳。
“眾卿以為該如何應對?”
張守連忙道,“應即刻召元鎮一干人等入朝詳述,且刻不容緩。”
秦檜複議,“還有山陰縣令。”
其餘二人也一同複議。
是夜,一匹快馬出了建康急急奔赴山陰。
一天兩夜,800餘里,換馬不換人,旨意送抵紹興府衙。
剛剛坐衙的趙鼎原還詫異,以為朝廷出了變故,誰曾想,竟是有關農場的詔令。
而白野此時還窩在床上,颱風過後的這幾日,著實有些憊懶。
白榆雙手輕輕的推了推,“郎君,郎君,趙相公有急事相召。”
白野迷迷糊糊的從床上起來,就穿著內杉,半敞著胸脯,拖著鞋子,一邊揉眼睛一邊往花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