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鏖戰(二)(第1/2 頁)
攻城錘被拋棄在城牆下,火焰還在燃燒。
當米海爾·布拉納將戰損情況彙報給布拉納將軍後,在場所有人都表現得極為震驚,誰也沒料到這場戰鬥下來竟會如此慘烈。
“至少八十人陣亡,傷員在一百五十人以上。亞美尼亞軍團和保加利亞軍團的損失極為慘重,佔這一戰總傷亡的六成以上。”——儘管布拉納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當他聽完傷亡數字後,顯然非常煩惱。
減去後勤、教士、馬伕等非戰鬥人員,全軍也不過五千人左右,東羅馬軍隊普遍能接受的傷亡率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一旦超過這個比例,除非是像“瓦蘭吉”這樣的精銳,否則很容易發生潰敗。
米海爾隨即又補充道:“我已經吩咐僧侶去埋葬戰死計程車兵,並清點敵人屍體,預計明早得出統計。
“我知道了。”布拉納沉默許久,然後說道:“這是塊難啃的骨頭,但我還是希望眾將士能用最小的傷亡代價換取勝利,頭腦總比魯莽好得多。”
“那麼明天還需要發起進攻嗎?”米海爾追問道,“也許敵人的傷亡遠比我們嚴重,先前的戰鬥您也是看見了的。在飽和式打擊下,斯拉夫人如紙片一樣脆弱。”
“但那畢竟是斯拉夫人的外圍防線。”尼基弗魯斯·科穆寧走進了帳篷內,他指向了桌子上的羊皮卷地圖,解釋道:“在外圍,也許我們還能依靠地形優勢,使用投石機把敵人的據點一一敲掉;但現在不行了,接下來可是艱苦的山地戰,我們的炮兵根本無法深入山區作戰。”
話音剛落,尼基弗魯斯又指向了地圖的另一處,然後說道:“我查詢過有關這座要塞的內部情報,結果更讓我大跌眼鏡——工匠們將它修建的牢不可破,從遠處看,我們都會認為要塞只有三道城牆;但實際上,在暗處還有無數座堡壘,而堡壘下面還連線著無數條地道——設計者的初心是想要透過大規模的堡壘群與地下要塞來對抗北方遊牧民族。”
尼基弗魯斯對此感到頭疼,他補充道:“我小時候在科尼亞做人質時,曾在卡帕多西亞目睹過被廢棄的山區要塞,與眼前的這座(要塞)大同小異。這種要塞最多可以挖到地下近百米深,有數千個通氣孔,能夠挖掘到地下暗河。”
“規模最大的要塞在地下甚至有二十層建築,能夠在供養上萬人,並且能透過事先儲存好的草料餵養牲口甚至戰馬。此外,我曾進入過那個廢棄要塞,甚至從中發現了大量的馬廄,這表明這些要塞能夠供養地道騎兵。”
數百年前,羅馬帝國為了抵擋阿拉伯人的入侵,歷代帝王都不惜傾國之力下令在安納托利亞邊境修建或擴建了一條由碉堡和地下要塞、地下隧道構成的超級防線,史稱“託羅斯防線”。
即使阿拉伯人攻入了安納托利亞內陸,羅馬軍隊依然可以做到“有地可守”、“有糧可食”、“有房可住”。士兵們在這裡進行輪換休息,以對抗規模龐大的阿拉伯軍隊。
同時,羅馬人在安納托利亞修築了各種密集的道路網路和軍事基地,透過嚴密的道路網路和規模龐大的後勤力量,羅馬軍隊能夠維持起有效的資源供應。
為了鞏固並加強對抗阿拉伯人的游擊戰術,當地各軍區更是進一步減少了馬車的數額,普遍採用驢騾進行運輸,因為驢騾更適合山地行軍。
這條防線從特拉比鬆起,一直延伸到安條克或阿勒頗,全長數百公里。其中奇裡乞亞、卡帕多西亞一帶的要塞群最多,也最重要。
它幫助羅馬人有效的抵擋了阿拉伯帝國數百年之久,以至於後者至死都未目睹到羅馬帝國的覆滅;可惜的是,1071年曼奇科特戰役後,東羅馬內戰爆發,各地軍閥林立,突厥人順利佔領了無人防守的託羅斯防線,小亞細亞在接下來的十年內幾乎全境淪陷。
“難以發現的地道、暗堡……”米海爾稍加思索,他對此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突然他大吃一驚,“不好!那些斯拉……”
未等他說完,一名渾身是血的軍官急衝衝地走進了帳篷裡彙報起緊急的軍情,“是斯拉夫人!他們從暗道裡殺了出來!還有數不清的地道。”
“遭了!”眾人感到心頭一震,所有人都意識到了這意味著什麼,這一刻,米海爾率先衝出了帳篷,看著不遠處燃起的熊熊烈火,還有那撕心裂肺的叫喊聲,這一刻他“猛”地癱坐在地。
雙方人馬在黑夜中廝殺成一團,斯拉夫人在夜幕的掩護下突然襲擊,他們的火力非常強大,守軍防不勝防,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組織起有效的防線。
之前的戰鬥已經將城牆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