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約翰對國家的看法(第1/2 頁)
在中世紀諸多封建國家裡,土地稅和人頭稅一直都佔據著國家財政收入的很大比例;倒是一向被認為“富得流油”的商業稅,在絕大部分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來源裡都排不進引人注目的名次。
某些反而“重商抑農”的封建王朝被後人吹捧到極端,認為商業才能為封建王朝帶來“高收入、高回報以及高利潤”,百姓們似乎都“沉浸”在金錢世界中,甚至因為“太有錢了”而直接選擇用金錢打發走敵人,而非武力驅趕……
可事實真是如此?實際情況則是商稅帶來的收入連前三都排不進去;土地稅和人頭稅依然是主要收入來源,但愈發惡劣的土地兼併問題導致該王朝不得不還要在賦稅中摻雜著各種苛捐雜稅,且增加了不少斂民新法。
某王朝的官員們更是上下瀰漫著“不貪為怪”的想法:濫用職權,且強買強賣、偷稅漏稅、賣官鬻爵甚至販賣人口,殺嬰習俗更是成了“家常便飯”,種種腐敗行為令人觸目驚心。
在歐洲中世紀,只有威尼斯、熱那亞、比薩這類因自身地理位置受限,或其它原因的地區小國,它們自身沒有多少的土地,不得不依靠商業貿易才能維持國家的運轉;但相比於法蘭西王國以及(東)羅馬帝國來說,這些商業大國的財政收入在它們這類農業大國的眼中不值一提。
以法蘭西王國為例子,在菲力二世大規模擴張王室領地之前,法國的國家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一直都比較遲緩;但腓力二世之後,隨著王室領地的大幅度增多,土地稅和人頭稅帶來的收入幾乎是飛躍式上升——在這位法王登基初年時國家的總收入不過22.8萬圖爾利弗爾,但到了他的統治末期,已經達到了43.8萬圖爾利弗爾。
羅馬帝國也不例外,對於皇帝來說加強集權、遏制土地兼併以及重視農業發展才是治國之道;但約翰當前也不是皇帝,作為地方貴族,怎麼為家族和個人謀得最大的利益才是他所想的問題。
實際上,並不是因為老地主一家挑釁約翰,後者為了個人面子才痛下殺手;是因為約翰看中了老地主的家產,包括土地以及其它的生產資料。
色雷斯的土地富饒而肥沃,自埃及和阿非利加淪陷後便成為了帝國最大的產糧地。而這塊寶地不僅產糧,還包括出產黃金、白銀等金屬資源,此外還包括優質的馬匹。
這種寶地,誰不眼饞?誰不流口水?
恰好老地主作死不慎惹到了不該惹的大人物,約翰也有了藉口趁機強吞他的家產,擴充自家的實力。
“可這意味著損害人民的公共利益啊……”對中世紀有所瞭解的尼基弗魯斯立馬意識到了這樣行為將會對國家造成多大的危害——土地兼併是所有封建王朝的通病,幾乎是無解的世紀難題,所有的皇帝都對此無法做到根治。
在封建時代,土地因“保值性好,收益高,風險低”等諸多優點,便成了當時社會資金流向的最好去處,這使得土地將慢慢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而小農經濟的脆弱性和自然災害又將加速土地兼併的程序。失去土地的農民進一步喪失了抵抗風險的能力,一旦出現兵荒馬亂之年,這群人往往會形成流民群體四處流竄,這也是封建政府最害怕的,因為農民起義往往就由此開始。
真正解決土地兼併問題要到工業時代,土地作為生產要素的地位已經大幅度下降,這個歷史難題自然就迎刃而解。
東羅馬帝國一直都在儘可能的嘗試抑制土地兼併,巴西爾二世更是為了保護小農階級而大膽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憑藉著自身的威望和能力硬生生壓制住了所有反黨。
但隨著這位傳奇帝王的離世,所有的嘗試手段都宣告灰飛煙滅。
在巴西爾二世時代,巴爾幹和小亞細亞都還有很大比例的自由農;但在科穆寧王朝時代,整個國家的農民都已經基本轉換為了佃農、僱農,他們儼然成為了貴族家族的奴隸,皇帝更是被迫混成了“貴族盟主”。
為什麼曼努埃爾一世時期的國家年財政收入連巴西爾二世時代的一半都不到?除了國家版圖的變化、土地的丟失以及各地區的基建被嚴重破壞等,還有個重要原因便是傳統的土地稅和人頭稅已經遭受重創,國家自然而然的損失了一大筆收入來源。
不過還是那句話:對於約翰來說,當下如何能從國家身上撕咬更多的肉下來才是“當務之急”。
“公共利益?”約翰聽完不由得笑出了聲來,他的嘴裡反覆嘀咕著這兩個字,他抬起頭來質問道:“害誰的利益?不就是曼努埃爾的嗎?哈哈哈,我還巴不得去毀了他的統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