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中朝議政(二)之廷議建交(第1/2 頁)
禮部尚書王珪不緊不慢,緩緩道來:“伏惟陛下聖明神武,開疆拓土,海內晏然,萬邦來朝。今臣有要事陳奏,關乎國家長遠之計,邊境安寧之策,實乃與東夷地獄國建交之大事也。
臣聞地獄國者承繼高句麗、靺鞨、室韋、百濟、新羅、契丹諸國之土,實已為東北之強國,地廣人眾,物產豐饒,且與我朝素來接壤。
近年來邊境無亂事,且常有民間密集貿易往來,實為兩國之福。
臣深竊以為,當此之良機,宜以和為貴,廣結鄰好,共謀發展,以安社稷,以慰蒼生。
故臣斗膽上奏,請陛下敕令與地獄國建交。”
“不可啊!”
“國之大事,不可兒戲。”
長孫無忌頓時急了,急聲喝斷王珪,面向李世民勸道。
繼而怒向王珪:“王珪老叟,外貌質樸若愚,似忠臣之狀,實則皆偽也!其內奸詐狡獪,唯利是圖,乃真奸佞之徒也!”
自地獄國與大唐以民間百姓私人身份貿易以來,太遠王家因煤炭獲利豐厚,引起其餘幾家眼紅。
往昔穩固的世家盟約有了鬆散跡象,王家咬牙切齒割與其餘六家重利,以維持此時已脆弱不堪的利益約定。
長孫無忌此時趁機發難,就是希望以雷霆手段滅了太原王家崛起的苗頭。
這符合關隴門閥世家大族利益,同時也順了五姓七望心意。
長孫無忌轉而急切上諫:“陛下,臣劾王珪私通幽冥之國,輸送無算之非分利,損我大唐,且鬻國以謀私。證據昭然,同僚共知,老臣不復贅述。”
見李世民不語,沒從中斡旋打算,王珪頓時氣急敗壞,指著長孫無忌笑道。
“長孫無忌,卿乃國舅之尊,朝廷之柱石也,當致力於朝綱之穩定,社稷之安寧,黎民之福祉與繁榮。而卿反棄國家社稷之利益於不顧,昧良心之公器,私為己用,大肆營私,以圖黨派之私利。
身為陛下臣子與家人,卿捫心自問對得起陛下之信任乎?”
長孫無忌面色難看,欲要駁斥,李世民抬手阻止,滿意地看向王珪,勉勵道:“建交事由,愛卿繼續說。”
長孫無忌氣得拂袖回到朝班,王珪朝李世民拱手拜謝:“多謝陛下,臣言建交利遠大於弊,其利有三:
一者,和平共處,邊境安寧。兩國民間既已建交修好,則紛爭之源可息,邊境得以晏然,百姓免於兵燹之患,此國家之根本,萬民之福祉也。
二者,經濟文化交流,互利共贏。地獄之國多奇珍異寶,其技藝精妙絕倫;我朝則絲綢瓷器甲天下。若開放互市,則兩國經濟得以共榮,文化得以交流,百姓生活益加豐富多彩,此雙贏之道也。
三者,政治互信,共禦外侮。建交之後,兩國政治互信日深,可共商國是,同御外侮,確保邊疆穩固,國家長治久安,此國家長遠之計也。
為此,臣有三議以獻:
一、互遣使節,以表誠意。陛下可選賢良方正之士,充為使節,赴地獄之國,傳我朝和平修好之願;同時,亦邀地獄國使臣來朝,共謀建交之策。
二、設官方邊市,以促貿易。於兩國邊境之地,廣設互市,許雙方商民自由交易,以物易物,互通有無,共謀經濟之繁榮。
三、強文化交流,以增友誼。鼓勵兩國文化之士互訪,舉辦文化展覽、學術論議等事,以增進兩國人民之瞭解與友誼。
臣深知此事關係重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成,故懇請陛下聖裁,敕令群臣共議,並委重任於得力大臣,以主持建交之事,成此千秋之偉業。臣惶恐之至,謹以赤誠之心,祈望陛下垂憐採納。
伏惟陛下聖鑑!”
“臣附議!”
蕭瑀拱手附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緊隨,最後剩長孫無忌等一些人。
李世民面色難看,朝小舅子點頭,長孫無忌硬著頭皮表明態度—同意。
魏徵起身離案,或盤坐或跪坐大臣齊齊看向他,李世民嘴角一陣抽搐。
魏徵會意看向李世民,嚴肅道:“陛下放心,今日臣不是來找不快的。”
李世民頓時鬆了一口氣,群臣哈哈大笑。
魏徵雙掌並於胸前,目光掃過李世民及群臣,一本正經道。
“今地獄國之名,在我大唐境內如日中天,其勢力之強,影響之廣,可見一斑。
凡有識之士,皆知與之為善而非敵,實為明智之舉。
況當今之時,北有胡蠻之患,西臨土谷渾之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