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平夜郎獠(第1/3 頁)
貞觀十二年,二月甲子。長安城中,春風初拂,柳絲開始泛出淡淡的綠意,桃花也在枝頭悄悄綻出了花苞,彷彿是大自然在為這盛世點綴著一抹抹溫柔的色彩。皇宮之內,庭院深深,繁花似錦與亭臺樓閣相互映襯,一片祥和寧靜的景象。
唐太宗李世民坐在御書房中,面前堆積著如山的奏章,他時而皺眉思索,時而提筆批覆,那專注的神情彷彿整個大唐的命運都繫於他的一念之間。
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位皇子前來請安。李承乾身為太子,率先開口道:“父皇,兒臣近日聽聞朝堂之事繁雜,父皇日夜操勞,還望保重龍體。兒臣願為父皇分憂,只是這治國理政之道,兒臣尚需多多學習。”他微微低頭,眼神中透著一絲憂慮,心中暗自思忖,自己身為太子,卻還不能在諸多事務上獨當一面,若不能儘快成長,這太子之位怕是遲早會有變數,就像那在風雨中飄搖的孤舟,隨時可能翻覆。
李世民抬起頭,看著李承乾,微微點頭道:“太子有此心,朕甚欣慰。這大唐的江山,日後還需你來扛鼎,你需用心歷練。”
李泰緊接著說道:“父皇,兒臣近日在府中苦讀詩書,也思索著一些治國之策。兒臣聽聞,地方治理乃是國家根基,若根基不穩,則大廈將傾。如今各地雖大多太平,但兒臣覺得仍不可掉以輕心。”他目光炯炯,試圖在父皇面前展現自己的見識與才華,彷彿一隻急於展示自己羽毛的孔雀,期望能得到更多的讚賞與關注,為日後的皇位之爭積攢資本。
李世民眼中露出一絲讚許:“青雀所言不差,地方安寧,朕方能安心於朝堂之上處理天下大事。”
李治則乖巧地站在一旁,輕聲說道:“父皇,兒臣見這皇宮中的桃花開得甚好,兒臣想,這是不是預示著我大唐也會如這桃花一般,越來越繁盛呢?”他的眼睛裡閃爍著純真與好奇,對於國家大事,他還只是一知半解,如同一張未被塵世沾染的白紙。
李世民笑著摸了摸李治的頭:“稚奴這想法倒也有趣,朕也期望我大唐能如這春日繁花,長盛不衰。”
就在這時,一名太監匆匆而入,跪地奏道:“陛下,夔州傳來急報,夜郎獠反了!”
李世民神色一凜,緩緩起身,踱步到窗前,望著窗外的春色,心中暗道:“這太平盛世之下,竟也有此等叛亂之事。這夜郎獠地處偏遠,卻也敢興風作浪,朕定要將其平息,以保大唐邊疆安寧。”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威嚴,猶如那俯瞰大地的雄鷹,不容許任何挑戰大唐權威的事情發生。
李承乾上前一步,說道:“父皇,這夜郎獠叛亂,兒臣以為當速派大軍前去征討。兒臣雖未親臨戰場,但也知曉兵貴神速的道理。就如同那獵豹捕食,一旦發現目標,便要迅速出擊,不給獵物喘息之機。”他心中既有著對叛亂的擔憂,也有著想要在軍事事務上表現自己的渴望,希望能借此機會得到父皇的認可,穩固自己的地位。
李泰卻有不同意見,他沉思片刻後說道:“父皇,兒臣覺得在出兵之前,當先瞭解夜郎獠叛亂的緣由。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兒臣聽聞,這夜郎獠之人,多是民風彪悍,但若無冤屈或利益紛爭,恐不會輕易叛亂。兒臣建議先派使者前去探查,若能以和平之策化解,自是最好,若不能,再出兵也不遲。這就像那治水,堵不如疏,先探尋根源,再行解決之道。”他的眼神中閃爍著一絲狡黠,試圖以獨特的見解來引起父皇的注意,顯示自己的睿智。
李治在一旁聽著父兄們的討論,有些害怕地說道:“父皇,打仗會死很多人嗎?能不能不要打仗呢?”他的小臉滿是擔憂,對於戰爭的殘酷,他只是從書本和旁人的講述中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內心深處充滿了對和平的嚮往。
李世民轉過身,看著三位皇子,說道:“太子所言出兵之速有其道理,青雀考慮先探緣由也不失為一種策略。朕會與大臣們商議,再做定奪。至於稚奴,戰爭之事,並非朕之所願,但若是有人妄圖破壞大唐的安寧,朕也絕不姑息。”
隨後,李世民召集大臣們商議應對之策。朝堂之上,氣氛凝重。
一位大臣說道:“陛下,這夜郎獠向來不服王化,此次叛亂,定要嚴懲,以儆效尤。可令附近州府出兵圍剿,讓他們知道大唐的威嚴不可侵犯。”
另一位大臣則道:“陛下,臣以為當謹慎行事。夜郎獠之地,山高路遠,地勢險要,若貿然出兵,恐有埋伏。不如先從周邊部落入手,瞭解情況,再做打算。”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沉思良久,說道:“朕決定先派使者前往,探清虛實。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