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 宋太祖趙匡義貼(上)(第2/2 頁)
。軍隊行至陳橋驛時,其部下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帝。趙匡胤回師開封,後周恭帝退位,趙匡胤登基,改國號為宋,定都開封,宋朝就此開國。
陳橋兵變是北宋建立的標誌性事件,也正是因為北宋是建立在這種兵變的基礎上,所以整個北宋的政治策略,從它建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預防著自己重蹈這種兵變的覆轍,可以說它不僅深深影響了整個宋史,甚至對宋之後的歷史都有深遠影響。
兵變的歷史背景——五代十國亂象: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先後歷經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止,百姓渴望安定統一的局面。同時,各割據勢力之間爭戰不斷,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地方武將權力極大,往往憑藉武力就能左右朝政甚至改朝換代。
後周局勢: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勵精圖治,整軍練武,致力於統一大業,先後收復了不少失地,使得後周國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柴榮英年早逝,留下了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史稱周恭帝。主少國疑,朝廷局勢不穩,給了一些有野心和實力的將領可乘之機。
兵變的具體過程:
1、奉命出征: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當時執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只得與宰相範質等商議,慌忙派遣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趙匡胤率領大軍北上抵禦。趙匡胤接到命令後,立刻整頓軍隊,率軍從都城開封出發,當軍隊行進到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的時候停了下來。
2、密謀策劃: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將領,如石守信、王審琦等,在軍中私下串聯,他們覺得皇帝年幼,難以服眾,而趙匡胤威望高、能力強,有意推舉趙匡胤為帝。他們先是在軍中散佈“點檢作天子”(當時趙匡胤兼任殿前都點檢這一重要軍職)的言論,讓士兵們的心思開始浮動,為兵變製造輿論氛圍。之後,他們一起去找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即後來的宋太宗)以及謀士趙普等,商議擁立趙匡胤之事,大家一拍即合,決定在軍隊中發動兵變。
3、黃袍加身:正月初四的清晨,眾多將士聚集在趙匡胤的營帳外,呼聲震天,趙匡義、趙普等進入營帳,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趙匡胤身上,然後眾人一起跪拜,高呼萬歲,擁立趙匡胤為皇帝。趙匡胤裝作一副被迫的樣子,對眾人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眾人紛紛表示願意聽從號令。趙匡胤當即下令,回師開封,同時要求將士們不得驚犯後周的太后、皇帝以及公卿大臣等,不得搶掠都城的府庫財物,要嚴守軍紀,服從命令者有重賞,違抗者格殺勿論。
3、兵不血刃入京:由於趙匡胤平時治軍有方,且軍隊紀律嚴明,所以大軍回師開封的過程很順利,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守城的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都是趙匡胤的親信,他們開啟城門迎接趙匡胤的軍隊入城。後周的大臣們見大勢已去,也都紛紛表示順從。翰林學士陶谷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禪位詔書,宣佈周恭帝退位,趙匡胤正式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史稱北宋,趙匡胤即為宋太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