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製作魔法祭具的艱難之路(第4/5 頁)
授的父親在魔法語言學領域主導研究以來,嘗試突破這個障礙的努力便一直在進行。
其中,利用樂器發出無法發音的音節的研究歷史悠久。
這種研究旨在透過樂器發出人類無法發出的音符。最初的研究嘗試過絃樂器和打擊樂器,但都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成果,也缺乏理論上的支援。如今,只有透過人類吹奏的管樂器的研究還在繼續。
特定種類的管樂器能夠發出一種人類無法發出的無法發音音節。
經過魔法語言學助教授的研究發現,管樂器中,口琴能夠完美地模仿魔女和魔法師所發出的無法發音音節之一。
然而,直到現在,即使用口琴發出無法發音的音節,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即便音符發出來,魔力並不會隨之激發,魔法也無法發動。
如果在正常的咒語吟唱中,只有在發出無法發音音節時才使用口琴,這樣的方式也行不通。
魔法的詠唱要求非常嚴格的發音。如果在詠唱的音節之間插入了不自然的停頓,整個咒語就會失敗。
我的儀式魔法十三祭具,打破了這一瓶頸。
透過應用我的儀式魔法十三祭具,我們可以讓六個人分為兩組,前後接力地完成咒語吟唱。
當然,這要求前後接力之間沒有任何偏差,否則就會失敗。這個技術需要非常精確的配合,但它能夠解決口琴問題的一半。
透過這種方式,一人負責口頭吟唱,另一個人負責在無法發音音節的部分吹奏口琴,整個詠唱便能夠平滑地完成。
而且,即便用口琴發出無法發音的音節時,魔力無法激發的問題,藉助格雷姆林工學科和目玉魔女的合作,也找到了突破的可能。
我們嘗試將口琴的吹口換成格雷姆林製作的,結果魔力開始有所反應。雖然這種反應不足以稱為魔法,但魔力確實有了流動。
而且,隨著我們增加了更多格雷姆林製作的部件,這種魔力流動的量和流暢度也在不斷提升。
總結一下,
如果我們像製作以前的梅比烏斯環的儀式魔法十三祭具那樣,做出一對完全相同的、全格雷姆林製造的雙胞胎口琴,人類就可以透過多人合作,克服無法發音音節的難題。
聽完這些,我稍微有些暈頭轉向,但還是確認了一下:“也就是說,我只需要用這隻90毫米的格雷姆林做出幾個完全一樣的口琴,然後人類就能開始施展以前無法施展的高等魔法,對吧?”
“沒錯。”
他點頭後繼續說道:“不過,我得說,雖然我們這麼討論,但青靈魔女提到的多層結構魔杖的方案也很有吸引力。
相比需要多人合作、並且需要熟練協調和發音訓練的管樂儀式魔法祭具,單人操作的多層結構魔杖肯定更容易使用,而且立刻就能發揮作用。如果做成五層或六層的多層結構魔杖,或許即便是甲類魔物也能對抗。”
“但是?”
“嗯?”
“說實話,你更想看到的是哪一個?是現有技術的多層結構杖,還是開闢新天地的管樂儀式魔法祭具?你只能選擇一個,不能兩個都做。”
教授皺起了眉頭,陷入了深思,最終無奈地嘆了口氣:“我……我想看管樂儀式魔法祭具。嗚……我的魔法語言學家的血液在呼喚著我,想看到魔法語言學的新可能。”
“好吧,管樂儀式魔法祭具就做了。放心吧,雖然現在看來多層結構魔杖好像更實用,但這也是一種投資,投資。與其為了眼前的利益一直做相同的事情,不如冒一點險,花費一些時間開闢新的可能。”
“是啊,長遠來看,管樂儀式魔法祭具也能成為一件了不起的魔杖。”
教授像是在自我安慰般說道。
實際上,我認為這完全沒錯。
因為最近有討論到“大狼·奧客”這種甲類魔物的威脅,所以我才會傾向於選擇可以與甲類魔物對抗的多層結構魔杖。
我們不如一起製作一把新的魔杖吧?
作為反對多層結構魔杖的日和,似乎也接受了這個結論。於是,我迅速開始了管樂儀式魔法祭具的研究,並從第二天開始著手製作。
從一個格雷姆林雕刻出完全相同大小和形狀的物品,我在儀式魔法十三祭具時已經有了經驗。唯一不同的,只是雕刻的形狀從梅比烏斯環變成了口琴。
我根據設計資料上繪製的口琴形狀,確定了發聲所需的最基本結構,開始雕刻出六個極薄且脆弱的口琴原型,和一個稍大一點的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