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臺灣之戰(第4/5 頁)
蘭艦隊腹背受敵,已經陷入了必敗之局。
"全軍聽令!"鄭成功抓住戰機,"實施最後一擊!"
頓時,三支艦隊形成犄角之勢,開始對荷蘭艦隊發動猛烈攻擊。改良後的火炮在雨中依然保持著驚人的準確度,一炮接一炮轟擊著敵艦的要害部位。
威廉發現情況不妙,立即下令突圍。但他們的戰船在觸礁後行動受限,根本無法擺脫包圍。更要命的是,隨著時間推移,颱風越來越近,海況越發惡劣。
"轟!"
一聲巨響,威廉的旗艦被命中了彈藥庫。巨大的爆炸聲中,這艘荷蘭最強大的戰艦開始傾斜。
"投降吧,威廉總督,"李修然透過傳聲筒喊話,"繼續戰鬥只會徒增傷亡。"
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威廉終於做出了艱難的決定。
"降旗!"他沉聲下令,"全軍停止抵抗。"
隨著荷蘭旗幟的降下,這場改變臺灣命運的海戰終於落下帷幕。統計顯示,荷蘭艦隊折損戰船十二艘,被俘虜官兵近千人,這是他們在遠東遭受的最慘重失敗。
"這次勝利來之不易,"李修然對鄭成功說,"但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確實,如何治理臺灣,如何平衡各方勢力,都是接下來必須面對的難題。
三天後,在臺灣北部最大的港口,鄭成功主持召開了戰後會議。與會的除了明朝水師將領,還有卡洛琳娜和一些當地的土著首領。
"臺灣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李修然展開一幅地圖,"它不僅是航線的必經之地,更是我們抵禦外敵的前沿陣地。"
"我同意,"卡洛琳娜說,"但我們也要考慮到荷蘭人的反應。失去臺灣,他們一定會尋求報復。"
,!
"所以我們要未雨綢繆,"鄭成功接過話題,"首先要加強防務,建立穩固的海防體系。其次,要發展民生,讓百姓安居樂業。"
李修然點頭贊同:"我建議實施以下措施:第一,改良港口設施,建立永久性的海防工事。第二,開辦航海學堂,培養本地人才。第三,制定公平的貿易規則,讓各方都能受益。"
這些建議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認可。特別是當地的土著首領,對於能公平參與貿易表現出極大熱情。
"還有一件事,"卡洛琳娜說,"我們繳獲的那些荷蘭火炮和船隻,可以好好利用。我可以派人教授使用方法。"
"如此甚好,"鄭成功欣然應允,"我們也可以借鑑荷蘭人的造船技術,打造更強大的艦隊。"
就在眾人討論未來計劃時,一個意外的訪客到來了——是被俘的威廉。
"我有個提議,"這位荷蘭總督出人意料地說,"與其讓荷蘭東印度公司尋求報復,不如談談合作的可能。"
李修然眼前一亮:"說下去。"
"公司的董事會其實早就對我的激進政策有所不滿,"威廉坦言,"他們更希望看到穩定的貿易,而不是無休止的戰爭。"
"這倒是個機會,"卡洛琳娜若有所思,"我們可以給他們一個臺階下。"
於是,在接下來的談判中,雙方達成了一項妥協方案:荷蘭東印度公司可以保留在臺灣南部的貿易據點,但必須承認鄭氏政權的管理權,並支付固定的貿易稅。
"這是個雙贏的結果,"李修然對鄭成功解釋,"我們既收服了對手,又為臺灣引入了有益的商業力量。"
鄭成功完全認同這個安排。他已經意識到,未來的海上霸權不僅需要軍事實力,更需要靈活的外交手腕和先進的治理理念。
在隨後的日子裡,臺灣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是基礎設施的改造。在李修然的建議下,他們採用了超前的規劃理念,不僅修建了更大更深的港口,還開闢了連線全島的驛道系統。
其次是教育體系的建立。航海學堂很快擴充套件成為一所綜合性學府,培養出大批精通航海、貿易、工程的人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還招收了不少土著學生,為臺灣的長遠發展儲備了本土力量。
在產業發展方面,李修然引入了許多先進理念。比如,他建議在合適的地區種植甘蔗,建立製糖工坊,很快就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產業鏈。
最令人欣慰的是文化融合的成果。在李修然和卡洛琳娜的共同努力下,臺灣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多元文化氛圍。明人、土著、荷蘭人,甚至一些西班牙商人,都在這片土地上和平共處,創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