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雙子海圖:霸者航路 > 第76章 科技革新

第76章 科技革新(第3/4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秦朝歷險記斬神:我神級選擇,林七夜麻了四合院:我在火紅年代悠閒度日我今年八歲,前來酸棗會盟綜漫:逍遙客林鵬的宋朝之路人在明末,八旗被我一頓黑打!乖軟宿主!釣懵了末世偏執怪物現代魂耀古:宇軒傳奇錄水滸之書生王天下明朝皇帝往事四合院:重生54,開局成為戰神重生辭官:祝她和白月光鎖死趙匡胤演義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四合院:開局請何大清迴歸高衙內的恣意人生哎呦,誰家權臣抱著昏君親呀大明抄家王穿到古代後我成了小哥兒

"湯若望解釋道,"如果能夠結合兩者的優點"

這個發現立即引發了一場頭腦風暴。艾儒略神父,這位精通數學的耶穌會士,很快發現了兩種導航系統的互補性:中國的"牽星術"在近海導航時更為精確,而歐洲的天文定位法則在遠洋航行中優勢明顯。

"如果我們能將兩者結合"艾儒略的眼睛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但技術融合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首先遇到的就是測量單位的統一問題。中國傳統的"裡"與歐洲的"海里"存在差異,這直接影響到航海距離的計算。

李修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為什麼不創立一個全新的航海計量體系?"

這個提議在東方技術學院引發了激烈討論。有人支援統一標準,但也有人擔心這會帶來混亂。正在爭論不休時,南懷仁神父帶來了一個意外發現。

"你們看這個,"他展示了一份來自宮廷的古老文獻,"明朝時期其實就嘗試過建立統一的航海度量衡。"

,!

這個發現給了眾人啟發。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一個融合中西特點的新計量體系逐漸成型。他們採用了歐洲的經緯度概念,但在細節測算上借鑑了中國傳統的方法。

更令人興奮的是,馬庫斯醫生在研究明代航海醫書時,發現了一個防治壞血病的秘方。"這裡記載了在船上種植新鮮蔬菜的方法,"他激動地說,"而且還有一種特殊的發豆芽技術!"

這個發現立即引起了轟動。要知道,壞血病一直是困擾遠洋航行的最大難題之一。歐洲艦隊常常因此損失慘重。

馬庫斯立即組織了一個專門的研究小組。他們在打狗港的船廠旁建立了一個試驗農場,嘗試在船上種植各種蔬菜。

"看這個,"他指著一個特殊設計的木箱,"這是根據明代航海記載改良的種植箱。上層種植綠葉蔬菜,下層可以培育豆芽。最妙的是,它能隨著船的搖晃自動調節水位。"

不僅如此,他們還在研究中國傳統的醃製技術。"維生素c不僅存在於新鮮蔬菜中,"馬庫斯解釋道,"某些特定的醃製方法也能保留相當含量。"

這些發現很快在聯盟的船隊中得到應用。一年後的資料顯示,採用新方案的船隊中,壞血病的發病率降低了近八成。這個成果震驚了整個航海界。

但科技創新並未止步於此。李修然注意到,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中有一個特殊的設計:船艙隔離。這讓他想起了現代船舶的水密艙設計。

"如果我們能將這個理念與歐洲的造船技術結合"他的提議立即得到了船廠總工程師張天志的響應。

張天志是一位精通中西造船技術的能手。在鄭芝龍的船廠工作多年,他對東西方船隻的優劣瞭如指掌。"歐洲船隻在大風浪中更穩定,但中國船隻的載重和操控性更好。如果能夠取長補短"

於是,一個大膽的計劃開始實施。他們決定建造一艘前所未有的新型船隻,融合東西方造船技術的精華。這艘船被命名為"融通號"。

"融通號"的建造在打狗港的大船廠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艘船採用了歐洲船隻的龍骨結構,但融入了中國多層水密艙的設計。船身採用中國傳統的v形船底,既保證了穩定性,又提高了航速。

最具創新性的是它的帆裝系統。張天志巧妙地將中國的縱帆與歐洲的橫帆結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複合帆裝"。這種設計不僅提高了航速,更讓船隻能夠更好地應對各種風向。

"看這個,"張天志指著船尾的特殊設計,"這是根據鄭和寶船的舵技術改良的。我們增加了雙舵系統,讓大船轉向更加靈活。"

但創新往往伴隨著質疑。一些保守的船匠認為這種"雜交"設計會帶來災難。"船是要靠它救命的,"一位老船匠搖著頭說,"經不起這樣的胡鬧。"

就在爭議最激烈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給了"融通號"一個意外的檢驗機會。當時,港口內停泊著十幾艘各式船隻,包括歐洲最先進的蓋倫船和中國傳統的福船。

颱風來臨時,"融通號"正在進行最後的裝配。在張天志的指揮下,他們臨時加固了船體,將其緊急轉移到避風港。接下來的十二個小時,成了對這艘新型船隻最嚴酷的考驗。

狂風暴雨中,幾艘蓋倫船的桅杆折斷,多艘福船出現不同程度的進水。而"融通號"不僅安然無恙,其水密艙的設計更是有效防止了船身傾斜。最讓人驚訝的是,其特殊的帆裝系統在強風中展現出驚人的適應性。

颱風過後,"融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大秦的諸天征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