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太子華的西北經略與局勢權衡(第1/2 頁)
秦王政十九年五月末,熾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平涼城在燥熱中似乎都瀰漫著一股別樣的氣息。
遠方,塵土飛揚,一支整齊有序的軍隊緩緩朝著平涼城行進,為首的正是太子華。他身姿挺拔,騎在高頭大馬上,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那沉穩的神態彷彿在向這座城市宣告著此次歸來的不凡意義。
回想起開春之後的局勢,太子華心中滿是權衡。隨著氣候轉暖,原本在冬季能夠發揮奇效的閃擊戰策略不得不被擱置。寒冷的季節就像是大自然賜予的一件隱蔽披風,能讓軍隊在敵人毫無防備之時迅速出擊,達成戰略目的。
但開春之後,大地復甦,萬物變得生機勃勃的同時,也讓軍隊的行動難以再做到悄無聲息。而且,剛剛收編的匈奴、月氏部卒雖然壯大了軍隊規模,卻也帶來了諸多隱患。這些來自草原的部族,雖然天性豪爽、勇猛善戰,但他們的習性和觀念與秦軍有著較大差異。
太子華深知,想要讓這些新歸附的力量真正融入秦軍體系,成為一股可靠的戰鬥力量,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遊牧民族向來崇拜強者,這是他們在殘酷的草原生存法則中形成的特性。在與秦軍並肩作戰的這幾仗下來,匈奴和月氏的部卒們親眼目睹了秦國護衛軍的英勇與強大。戰場上,護衛軍那整齊劃一的軍陣、勇猛無畏的衝鋒、精妙絕倫的戰術配合,無一不讓他們為之折服。每一次戰鬥的勝利,都像是在這些遊牧勇士心中埋下了一顆崇敬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顆種子生根發芽,讓他們對護衛軍充滿了崇拜與嚮往。
自從二月末,太子華憑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果斷的決策,率領秦軍一舉攻下月氏後,局勢便朝著有利於秦國的方向發展。在月氏和匈奴兩大部落的廣袤營帳之中,太子華展開了一場精心的挑選。李牧親自在眾多身強體壯、箭術高超的戰士中,遴選出了十萬精銳之士。這些人,無論是騎射技巧還是戰鬥意志,都堪稱佼佼者。
三月中旬,溫暖的春風輕輕拂過草原,帶來了絲絲生機。此時,朝廷派來的官吏也抵達了這片充滿異域風情的土地。太子華與他們進行了一場細緻入微的交接歸化事宜。從部落的組織結構、人口分佈,到風俗習慣、信仰傳統,每一個細節都被認真地商討與記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這些新歸附的部落能夠順利融入秦國的統治體系,成為秦國力量的一部分。
完成交接之後,太子華的目光又投向了那些還未歸順秦國的部落。丁零、婁煩、屈射,這三個部落猶如三顆頑固的釘子,橫亙在秦國西北的版圖上,阻礙著秦國勢力的進一步擴張。太子華深知,若想穩固秦國在西北的局勢,這三顆釘子必須拔除。於是,他果斷下令,率領著精銳的護衛軍以及黑冰臺,朝著這三個部落進軍。
在太子華和李牧的指揮下,這支強大的聯軍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席捲了丁零、婁煩、屈射三個部落。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遊牧部落的勇士們雖然勇猛頑強,但面對訓練有素、戰術精妙的秦軍和月氏、匈奴精銳,逐漸陷入了困境。經過一場場激烈的廝殺,這三個部落最終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屈服。
然而,秦國西北的局勢依然複雜。在廣袤的草原深處,還有堅昆、呼褐、新犁、林呼等幾個部落。但太子華明白,秦國當下的重心乃是統一中原。中原地區,自古以來便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所在,擁有著豐富的資源、眾多的人口和繁榮的經濟。若能統一中原,秦國必將成為無可爭議的天下霸主。而且,秦國已經制定了明年發兵攻打趙國的戰略計劃,此時需要集中所有的力量和資源,為這場關鍵的戰役做準備。因此,對於堅昆、呼褐、新犁、林呼這幾個部落,只能暫時擱置征伐的計劃,留待幾年之後再做打算。
太子華在平涼這座戰略要地休整了多日。這段時間裡,他並沒有閒著,而是深入考察了隴西地區的棉花地。除了考察棉花地,太子華還十分關注各郡縣的民生狀況。他帶著王離、章邯幾人深入市井,走進百姓的家中,傾聽他們的心聲。
他看到了百姓們辛勤勞作的身影,也瞭解到了他們在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太子華將這些情況一一銘記在心,他明白,國家的強大不僅僅體現在軍事力量上,更體現在百姓的安居樂業之中。只有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秦國的根基才能穩固,統一大業才能順利推進。
經過這段時間的休整後,太子華決定率領黑冰臺返回咸陽。而對於護衛軍,太子華則決定,將他們留在平涼,交由李牧、章邯、司馬城統領。
這是太子華出於多方面考慮的結果:
一這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