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遷徙大明人口到朝鮮(第1/2 頁)
在歷經戰火洗禮的朝鮮半島。
和平的曙光雖已降臨。
但往昔的創傷依舊觸目驚心。
寶山。
這位身經百戰的將領。
從朝鮮的滿目瘡痍中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契機。
重返朝鮮後。
未及稍作喘息。
便立刻提筆。
將自己心中的宏偉藍圖訴諸筆端。
呈遞給威遠公。
他在信中詳細描述了朝鮮南部如今的淒涼景象:
曾經繁華熱鬧的城鎮。
如今只剩下殘垣斷壁。
在歲月的侵蝕下顯得格外孤寂。
廣袤無垠的田野。
雜草叢生。
荒蕪雜亂。
不見絲毫往昔的生機與活力。
戰爭的殘酷讓這片土地人口銳減。
“朝鮮只是人少”。
這一現狀既是困境。
卻也意味著無限的可能。
寶山深知。
若能將大量大明百姓遷移至此。
不但能夠緩解大明內地因人口過剩而帶來的諸多壓力。
還能巧妙地將朝鮮南部納入大明的勢力版圖。
使之成為大明在海外的穩固根基。
為日後的繁榮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威遠公李雲收到上書後。
反覆斟酌其中的利弊得失。
眼中逐漸閃爍出睿智而堅定的光芒。
寶山的提議與他心中深藏已久的宏圖大略不謀而合。
他當即意識到這一舉措蘊含的重大戰略意義。
沒有絲毫的猶豫。
威遠公迅速傳令下去。
責令山西、陝西等人口密集且受災嚴重的州府官員即刻著手辦理移民之事。
這道旨意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
瞬間激起層層洶湧的漣漪。
州府官員們接到命令後。
絲毫不敢懈怠。
立即緊鑼密鼓地將這一訊息傳播開來。
對於那些在災荒和戰亂中苦苦掙扎、朝不保夕的流民而言。
這無疑是一道穿透黑暗的希望之光。
每人十兩安家費。
這在他們眼中簡直就是一筆天文數字般的鉅款。
足以支撐他們在新的土地上購置生產生活所需。
開啟全新的生活篇章。
而且還能獲得朝鮮百姓的房子和土地。
這等優厚得近乎夢幻的條件。
讓他們彷彿看到了未來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的美好圖景。
訊息一經傳出。
流民們奔走相告。
欣喜若狂。
一時間。
報名者如潮水般從四面八方湧來。
竟有三十多萬之眾。
遠遠超出了最初的預期。
州府上下頓時陷入了一片忙碌的旋渦之中。
官員們竭盡全力組織起隊伍。
精心安排行程路線。
積極籌備各類物資。
力求讓這次大規模的移民行動能夠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
按照計劃。
移民們先到天津衛集合。
然後準備登船前往朝鮮南部。
一路上。
移民們懷著對新生活的憧憬和忐忑。
拖家帶口。
揹著簡單的行囊。
向著天津衛艱難前行。
他們有的推著破舊的獨輪車。
上面堆滿了家當。
有的攙扶著年邁的父母。
眼神中既有對未知的擔憂。
又有對改變命運的渴望。
孩子們則在一旁好奇地張望著。
對即將到來的旅程充滿了新奇感。
道路崎嶇不平。
塵土飛揚。
每一步都走得頗為艱辛。
但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從未熄滅。
在一個小村莊裡。
一位名叫劉福的中年男子。
帶著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
隨著移民的隊伍緩緩前行。
劉福原本是山西的一個佃農。
連年的天災讓他失去了租種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