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梁山點將:情義燃烽火,熱血赴擔當(第3/4 頁)
可此刻步伐卻急促慌亂,恰似一道黑色疾風捲過。唯有那幾縷被風撩起、飄在腦後的髮絲,洩露了滿心悲慼,那是強忍著傷痛也要奔赴使命的堅韌。他牙關緊咬,下巴線條緊繃如弦,目光死死盯著前路,似要望穿山水尋到兄弟們蹤跡。
再看梁山軍計程車兵們,一隊接著一隊,井然有序卻又帶著滿腔悲憤。小隊長們扯著嗓子高呼整隊,士兵們迅速列陣,腳步聲整齊劃一,甲冑碰撞聲鏗鏘有力,隨後轟然四散開來。眾人身影漸行漸遠,日光拉長他們的影子,仿若在大地上刻下一道道忠義印記。而那未乾的淚痕,留在臉頰,更印在曹縣土地上,見證著梁山一脈這深入骨髓、永不磨滅的情義與擔當!
,!
在曹縣的日子,於忙碌中透著溫情,於艱難時局下藏著堅定守護。隨著林沖那番熱血激昂話語落地,梁山軍上下齊心,迅速展開了對死去將領與士兵家人的妥善安置事宜。
各路人馬依令而動,一支支小隊奔赴四方。他們帶著詳盡的名錄,沿著曾經征戰的路線折返,深入那些偏遠村落、市井小巷,一處處尋訪著烈士親眷的居所。每尋到一戶,皆禮數週全,先是恭恭敬敬地呈上梁山特製的信物,那信物上雕刻著梁山軍徽,精緻紋路里凝著眾兄弟的敬意與哀思,而後耐心說明來意。
有的人家,聽聞自家孩兒、夫君戰死沙場,頓時癱倒在地,哭聲悲切,捶胸頓足。軍漢們眼眶泛紅,單膝跪地,陪著落淚,輕聲安慰,待其情緒稍緩,便小心翼翼地攙扶起老人,穩穩背起孩童,護送他們踏上前往曹縣的歸程。一路之上,噓寒問暖,乾糧飲水供應不斷,遇著崎嶇山路,寧可自己磨破肩頭,也要護得老少周全。
也有幾戶人家,故土難離,眷戀著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不願遠行。梁山軍漢子們毫無勉強之意,從行囊中鄭重捧出足額銀兩,雙手奉到親人面前。那銀兩皆是平日裡軍餉積攢、牙縫裡省下,或是從繳獲物資裡精心勻出,用乾淨布帛層層包裹,分量十足。交接時,還細細叮囑如何存放、怎樣使用,又留下附近可託付幫忙的鄉鄰聯絡方式,確保往後日子遇著難處有人照應,這才一步三回頭地離去。
與此同時,林沖與賈寶玉在梁山南面尋得一處風水絕佳之地,決意在此建立烈士陵園。那地青山環繞,翠影搖曳,仿若天然翠屏守護;綠水潺潺流過,水波瀲灩,似有靈性環繞其間,清幽靜謐,正是英烈安息的理想之所。二人親督工程,工匠們日夜趕工,運來的石料皆精挑細選,打磨光滑,一塊塊嚴絲合縫地壘砌成墓冢;墓碑高聳,材質上乘,正面鐫刻著烈士英名,字型剛勁有力,金漆勾勒,在日光下熠熠生輝,背面則細細銘刻生平功績,事無鉅細,唯恐歲月模糊其英勇過往。
周邊廣植松柏,棵棵挺拔蒼勁,四季常青,針狀枝葉摩挲作響,似在低語緬懷;又栽滿勁竹,竿竿翠綠欲滴,風過處沙沙有聲,氣節昭然。園中空地,闢出寬闊祭臺,以供眾人緬懷追思,臺邊石鼎香爐,莊重古樸,焚起的嫋嫋青煙,悠悠飄散,帶著生者祈願與敬意,直上雲霄。
待一切落成,林沖紅著眼眶,沉聲道:“兄弟們生前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逍遙不羈,死後也定要聚在一處,同享這青山綠水相伴,不致孤寂。往後逢年過節,咱們定要來此,與故去的弟兄們再把酒言歡,說說心裡話。”賈寶玉亦神色凝重,手持香束,對著陵園深深鞠躬:“諸位英豪為國為民捐軀,這一方淨土,願能慰藉英靈,梁山也必全力襄助,歲歲供奉不絕。”
曹縣這邊,早已騰出一片規整屋舍,緊鄰著軍營卻又靜謐安寧,方便照料。屋舍修繕一新,屋內桌椅床鋪、鍋碗瓢盆一應俱全,被褥厚實綿軟,皆是梁山女眷們日夜趕製。園子裡還辟出小塊菜田,播下種子,待時日一到,便能長出鮮蔬,自給自足。周邊學堂、醫館也得了吩扶,對這些英烈家屬優先關照,孩童入學無需束脩,隨時能邁進知識殿堂;家中有人染疾,郎中即刻上門,藥石免費供給,絕不讓傷痛與困苦再添新憂。
安置妥當後,梁山軍並未停歇。林沖日夜盯著軍情輿圖,分析高俅募兵動向,與智囊團謀劃應對之策;魯智深帶著工兵營加固城防,搬運巨石、夯築城牆,汗流浹背,吼聲陣陣,震懾霄漢;武松領著斥候小隊穿梭山林,探聽各方訊息,身形鬼魅,稍有異動,便能飛速回報。
而城中百姓,目睹梁山軍這一番作為,敬意更甚,自發組織起來。壯丁們加入輔助隊伍,幫著搬運物資、照料軍營雜務;婦人們挎著食籃,穿梭在營地與安置區,送去熱氣騰騰的飯菜、清甜爽口的羹湯;孩童們也沒閒著,採摘山花編成花環,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